在河口区中医院的“五床联动”病房里,75岁的刘大爷刚结束心脏康复训练,护理员通过智能手环将他的健康数据同步至家庭医生端,老伴则在“家庭床位”实时查看护理记录——这种“医、护、康、养、居”无缝衔接的场景,正是东营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的缩影。随着“健康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东营正以“五床联动”为支点,撬动养老服务从“生存型保障”向“品质化供给”跃升。
“五床联动”模式的核心难题,在于资金链的可持续性。东营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创新,为医养结合“输血造血”:参保人每月仅需支付15%的护理费用,剩余85%由医保基金和财政补贴分担。以刘大爷为例,其脑梗后遗症康复每月费用约6000元,自付部分降至900元,极大减轻家庭负担。
为满足差异化需求,对此,东营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共建“医养联合体”,例如,河口区中医院与蓝城集团合作,将闲置的87张床位改造为普惠型康养公寓,推出“床位共享”模式:日间为术后康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夜间转为养老照护。通过错峰使用,运营成本降低35%,入住费用控制在每月3200元以下。这种“公建民营”的探索,既盘活医疗资源,又拓展盈利空间,为破解资金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在牛庄镇卫生院,曾经的输液室已转型为中医理疗中心,针灸、推拿床位利用率达90%。面对城市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导致基层病源流失;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激增,东营这种“乡镇卫生院+康养服务”的转型,重构了破局思路。
一方面,赋予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安宁疗护等新职能,与城市医院形成错位竞争。例如,垦利区胜坨镇卫生院开设失智老人照护专区,配备专业认知训练设备和24小时监护系统。月均收费2800元,包含饮食、康复和基础医疗,入住率达100%。通过差异化定位,该院年营收增长40%,实现从“亏损边缘”到“供需两旺”的逆袭。
另一方面,通过“县管乡用”机制,派遣县级医院专家下沉带教,同步培训护理员掌握艾灸、穴位贴敷等适宜技术,2024年,基层医护人员参与康养服务比例提升至42%,人均服务时长增加3.2小时。
此外,依托“家庭床位”系统,为农村老人配备智能手环和便携式健康终端。血压、血糖等数据实时上传至卫生院云端平台,异常指标触发三级预警(黄、橙、红),医护人员30分钟内上门处置。截至2025年4月,该系统已覆盖2.3万户农村家庭,急诊响应效率提升50%。
东营的医养结合试验,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老有所养”的价值重构:它不再局限于提供一张床位、一顿热饭,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基层破局,让养老服务成为可触及的品质权利。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升级的契机。
或许,正如刘大爷在康养日记中所写:“在这里,我不只是被照顾的病人,更是被尊重的老人。”这句话,正是东营模式最生动的注脚。(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