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跑三甲?慢性病开药排长队?如今,越来越多的奉贤居民发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能解决常见病,还藏着不少“隐藏技能”——从特色门诊到安宁疗护,从家庭医生到健康科普,这些社区医院正凭借差异化服务成为居民健康的“第一站”。这背后也反映了医疗体系改革、居民健康需求变化以及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多重因素。
上海奉贤“家门口的‘宝藏医院’”系列报道持续更新中!上期我们探访了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证了其"糖友圈"在患者中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今天,记者将带您走进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探这里的特色医疗服务。
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病房,则用“软服务”赢得了家属的心。王老伯(化名)2014年12月诊断为喉恶性肿瘤,2020年11月复查时发现肺门占位病变,确诊为肺恶性肿瘤,2023年12月底又在仁济南院确诊为侧脑室恶性肿瘤。2024年1月,王老伯由爱人陪伴,入住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病房,面对他的痛苦,安宁疗护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量身定制疗护方案:阶梯式镇痛缓解疼痛、中医技术改善腹胀、芳香疗法助眠,并协助他完成遗愿清单,一个月后患者在全家人的陪同下,安详离世。
在安宁疗护病房,当患者疼痛时,医护人员采用多种镇痛方案,联合非药物措施,如音乐疗法等来放松身体,减缓疼痛。当患者营养不足时,提供高蛋白饮食及适应胃肠餐品,配合口腔护理,改善味觉敏感性,刺激摄食欲望。当患者情绪低落时,引导患者完成生命叙事,促进情感表达。“我们关注的不只是疾病,而是患者的整体需求。我们通过人文关怀措施,对家属开展死亡教育、实施哀伤辅导,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周期心理支持与情绪疏导服务。”主管护师顾兰英说道。
,加上心理疏导和家属陪伴支持,让晚期患者得到有尊严的照护,使患者家属有一个医疗保障的陪伴过程,一个安然道别的独立空间。因为生命终点的温暖守护,不仅关乎医疗技术,更关乎人文关怀。在医学无法逆转疾病时,爱与尊重仍能让生命的最后一程充满温度与尊严。“最后的日子能在家门口舒心度过,我们家属也安心。”一位家属在感谢信中写道。
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3年12月迁入新址,新中心安宁疗护床位共10个,从2015年至今共246人次住院,2024年40人次住院 ,今年截至目前共19人次。
新中心在短短一年半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获评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标准化口腔诊室,并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心立足居民健康需求,打造集护理、口腔、中医、康复和慢病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市级名中医和区域专家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有专家、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
除此之外,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全区首家智能化冷链门诊自动发苗系统,在传统疫苗冷库基础上融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计理念,稳定人力、提高效率,还能结合自动化和智能化疫苗出入库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控温、全程冷链、智能补苗、自动发苗和数智管理,最大程度地保障疫苗管理和接种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对智能化门诊的装备改造和接种质量提升起到极佳的补充和规范作用。
面向未来,中心将聚焦能力提升和服务创新:一方面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孤独症儿童康复特色服务;另一方面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深度合作,构建智能远程诊疗平台,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创新,持续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级,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家门口”健康服务。
记者手札
从“冷清门可罗雀”到“患者主动选择”,这些社区医院的蜕变背后,是精准对接需求的创新思维和“把小事做精”的坚持。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未来“小病在社区”或许不再是口号,而成为更多人的就医新习惯,这将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的诊疗结构,使其能够更加专注于疑难重症的诊治和医学前沿的探索。
上海奉贤“家门口的‘宝藏医院’”系列报道,将带您探访我们身边社区医院的特色服务,敬请持续关注!
记者、编辑:凌姗珊
视频编辑:蔡怡情
通讯员:沈群(区卫生健康委)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