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京沪高铁G7次到达上海虹桥站 路炳阳/摄影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沪高铁”,601816.SH)2024年营业收入421.57亿元,同比增长3.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68亿元,同比增长10.59%。近日京沪高铁发布《京沪高铁2024年年度报告》披露上述内容。
这是京沪高铁自上市以来取得经营成绩最好的一年。2019年京沪高铁上市,当年营业收入达到329.42亿元,净利润119.37亿元。随后进入疫情期间,2020至2022年三年间,持续的疫情给铁路客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京沪高铁呈现不用程度的亏损。
本线客流再次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京沪高铁收入与利润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但同期京沪高铁本线客流出现下降。2024年,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5201.6万人次,同比减少2.31%,这也是2024年上半年本线客流下降后的再次下降,且下降幅度再增加。
2024年上半年,京沪高铁本线列车运送旅客2470.9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下降1.1%。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京沪高铁收入与客流出现一升一降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票价因素,目前,京沪高铁已经形成了市场为导向的票价机制,在客流高峰期形成了七档票价浮动方案。
据悉,通过加强票价市场化策略研究,国铁集团制定了市场化、智能化开车机制要求,紧盯运行图兑现情况,及时提出优化票价建议,使得京沪高铁形成了合理的比价关系,提升了铁路运输企业市场化经营水平。
就具体调价措施,国铁集团人士称,2023年,京沪高铁运行图按时速350公里标尺统一铺画,这增加了优质标杆车的开行密度;同时在京沪高铁本线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争取到更多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运营。
其次,京沪高铁本线列车客流减少的情况下,京沪高铁跨线列车运营里程增速明显。年报显示,京沪高铁2024年跨线列车运行里程完成10250.7万列公里,较上年同期增长11.4%;京福安徽公司管辖线路列车运行里程完成3763万列公里,同比增长5.7%。
京沪高铁主营业务是铁路运输,占其总收入的99%以上。2024年京沪高铁客运业务收入158.29亿元,同比减少1.57%,路网服务收入259.55亿元,同比增加7.15%,主营业务收入共417.84亿元,同比增长3.67%,毛利率达到了46.92%,比上年增加了1.63个百分点。
“跨线列车运行里程增长、路网服务收入大幅增加也是收入与客流出现一升一降的原因。”国铁集团人士说。
所谓路网服务是指其他铁路运输企业列车在京沪高速铁路上运行时,向其提供线路使用、接触网使用等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等。
加快智能化提升工程
按照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智能化提升工程相关安排,2024年京沪高铁全面提升安全管理、设备设施、运营管理、站车服务、经营开发等各业务领域智能化水平。
2024年6月,京沪高铁首次开行了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提升版列车,新列车最大变化是将一等座席升级为优选一等座席。“优质标杆车和更多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更多的座席选择,都对京沪高铁平均票价提升形成利好。”国铁集团人士说。
经过一年的准备,2025年4月8日,京沪高铁推出了高铁宠物托运服务,初期京沪高铁将在沿线5座车站和10趟列车上试点这项服务。目前可以接受高铁宠物托运服务的车站为途径京沪高铁北京南、济南西、南京南、上海虹桥和杭州东的10个车次。
国铁集团人士说,京沪高铁还在对京沪间旅行的所有交通方式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航空、公路、自驾和普速铁路。“目的是保持京沪高铁在该区域中运输的优势地位。”
就2025年经营计划,京沪高铁方面称,要优化运输产品供给,积极加强客流变化分析,不断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完善市场化票价浮动策略;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协调受托单位构建协同高效的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机制,着力防范“黑天鹅”“灰犀牛”和冷门死角风险;加快实施京沪高铁智能化提升工程,打造中国高铁智能运维品牌。
该人士进一步称,京沪高铁将统一全线站车服务标准,提供多样化接驳服务,优化常旅客积分兑换,进一步优化旅客出行体验。随着京沪高铁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全线贯通应用,下一步,按照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智能化提升工程相关安排,将推进北斗技术在京沪高铁的应用。
当前,京沪高铁运输情况与全国铁路客运情况相一致。2024年国铁集团完成旅客发送量40.8亿人次,同比增长10.87%,亦创历史新高。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工程全线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线路纵贯京、津、冀、鲁、皖、苏、沪7省市,全长1318公里,设24个车站,设计、运营时速350公里。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是贯通东北、华北、华东的高铁大动脉。
京沪高铁是京沪高速铁路及沿线车站的投资、建设、运营主体,于2020年1月初在A股上市,由国铁集团实际控制。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