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然

金融历来被誉为百业之首。中国近代金融业也在历经汇通天下的兴盛、流金岁月的繁荣后,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馈赠。

当城市金融遇上历史建筑,又会擦出怎样的故事火花呢?【阅建筑·越金融】用崭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上海金融历史建筑,讲述渐渐湮没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约,亦可阅;历史可读,更耐品。


银行公会大楼

地址:香港路59号

始建于1925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现出古典主义的优雅风格。大楼前部三层,中部五层,后部七层,层次分明,入口处五开间的科林斯柱,更是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历史的厚重感。

借着说说黄浦区金融老建筑的选题,沉睡的记忆开始复苏:大学时代有闲,我骑着父亲的二八大杠,挂着母亲的海鸥相机,一遍遍于香港路city walk而过,醉心于周边七十二家房客的烟火气。彼时绝不知道59号那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是什么单位,只常常喟叹彩钢板和广告牌半遮半掩中露出柱头之上的层层花纹,呈现出一种废土美学,似乎与大门前四根圆柱柯林斯样式的肇始传说相互映照,如春日某个黄昏留在郊远大地的花篮下环绕成长起来的茛苕,虽孤寂但姣好又饱含情思。

多年后由于工作关系,才意识到这栋青水泥细白石碴水刷石饰面的楼曾属于上海市银行公会,是斡旋于政府和工商社会之间,协调旧时诸多银行事务、维护行业利益、维持市面、稳定金融的大本营。从组织之滥觞到建筑之翻修,无一不寄托着银行老克勒们的希望和深情。

昔有琉璃瓦


大楼旧影

电台播放的连续剧,涉及老底子银行家部分不免用些夸张和臆测的艺术手法,但有一部分却是精准无误:老银行这些精英白领的业务并不总在正襟危坐、剑拔弩张间。吃饭吃茶,走街串巷的营销、征信、领行情,都是谈生意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更有甚者,顶尖银行的顶尖人物们甚至有日日一起吃午饭的不成文规定,谈笑风生间完成意见交换、事体推进。上海的银行公会即在推杯换盏间初具雏形,呱呱坠地。

1915 年的时候午餐会概念刚红,老酒小菜就摆在宁波路小弄堂里,由一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精心打点。另外还有 5 、 6 家大银行的负责人只要条件允许俱踏着饭点从城市四面八方而来,款款落座,共商银行业大事。吃饭没有条款约束却近乎风雨无阻,大佬们心里敞亮:华资银行要想在土生土长的钱庄票号和西方舶来的外资银行夹缝间进一步发展,必须互相团结、扩大影响。

更大一部分银行界的翘楚虽未加入原创“朋友圈”,但都给这种实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聚餐收藏点赞,十分同意,但遇同业共同问题通常都能和午餐会的核心成员保持一致,协同合作。遥想当年如由银行公会的初始发起人张嘉璈作群主,他该会把群名定作“新思潮之浸润”;若是改由另一发起人徐寄庼任群主,或许群名会变为“精神上之结合”罢。

转角遇到爱


《上海银行公会章程》

光有柏拉图式的精神契合,缺少了“名分”的银行公会始终是差一口气,想要形神兼备、朋友圈扩容,找一处风水宝地首当其冲。1917年春,天时人和之下,地利就来了。最初是看中中国银行的后面,原主金业公会家大业大,嫌土地空置便出让给7家午餐会创始行作为公会会址。此地美则美矣,可弊端亦明显,建筑新屋的采光成了大问题。巧的是香港路3号和4号正有两栋房产可出售,无论选择从四川中路转弯进去还是虎丘路转弯进来都只有一楼之遥。众成员经过商议甚觉满意,迅速拍板把房产买下作为银行公会总部,甚至规划了日后的工余休闲,意欲把洋房后面的空地作打球之用。不知那群喝过洋墨水的银行人,当时是否是想到了流传甚广的英文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正是自1917年始,公会活动逐渐摆上明面,见诸报端。只是这新生儿尚无章程,亦无组织架构,直到1918年7月初才万事俱备,当月8日再召开成立大会,算是正式上了户口。

随着上海市银行公会不断成长创新,逐步成为全国银行同业组织的核心,入驻人员数量飙升,原有的两幢房不敷堪用。1922年,公会在购地购房及原址造楼两相权宜后认为自建房更有性价比,随即登报公开征求新楼设计方案,引得投标的华人建筑公司和洋行纷至沓来。一面是华人事业发展阻碍重重,一面是当时市面上以“洋”为美,公会的老银行们诘问难道“洋”就一定等于好吗?他们力挺华人事业,并选择了已小有成果的东南建筑公司主持设计新大楼,以此完成祛魅仪式。东南建筑公司也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做出回应,呈现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幢前3层、中5层、后8层的古典主义建筑。

同一屋檐下


银行同业公会会员证书复制件

(上海市档案馆提供,银行博物馆藏)

想加入上海市银行公会,银行入会前须提交近三年的会计账簿,得到等于或多于公会三分之二常务理事会成员同意方获入门资格;正式入会还要缴会费一千;会员单位可以选派高管若干为代表,但有表决权的仅限一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准入门槛保证了会员的正规性和丰厚底蕴。当然,只要能成为这家讲信用、具预见、有担当、能发声、敢作为的行业标杆的一部分,再如何极致的严选标准和高昂会费对开到上海的银行大亨们来说也都是微不足道“毛毛雨”。上海市银行公会的会员数从成立时的12家发展到歇业前的147家,只不过经历了短短卅一年。

除了金融这正业,上海市银行公会也算是进军过教育行业、大众媒体。公会名下交关的全国第一乃至全国唯一:当时第一且唯一的全国性金融业学术团体——银行学会及其下设的补习和函授学校,为银行学术研究、银行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及遴选提供了平台;当时唯一且第一的金融杂志《银行周报》为金融研究、同业交流和业务的宣传发展提供了平台。

还有当时第一且唯一的上海票据交换所,为降低银行业票据清算成本,提高票据清算效率提供了重要平台。票据交换所从提议到成立完全可以用一句好事多磨来形容。1921年上海市银行公会就在全国银行公会联合会议上提交了设立票据交换所的议案并得到一致好评。第二年公会立马着手组织起了交换所筹备委员会,起草了章程草案。可惜交换所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不是由于各行习惯不同、意见不一搁置,就是因为“洋”行把持、钱庄阻止未能如愿。


上海银行公会底楼大厅(旧址)

随着全国各地的银行纷纷赴沪,给上海赋能,票据交换所的筹建才再一次被提上日程。上海市银行公会1932年成立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通过收存会员银行的资财抵御金融危机,收获一波粉丝青睐的同时为票据交换积累了第一桶准备金。此时建立票据交换所实是水到渠成,1933年1月10日上海票据交换所宣告诞生,就设在银行公会底楼中央大厅。一脉相承的古典内饰,阳光透过顶部玻璃天棚,直照射在墙上高悬的匾额,“金融枢纽”四字昭昭。

千字文写不尽百年史。白驹过隙,纸短情长,篇章已到了尾声,yesterday once more,也是该我骑着单车,端着手机,拜访拜访这位“老伙计”,看看ta现如今的样貌。

主要参考资料:

[1] 郑成林. 上海银行公会与近代中国银行信用制度的演进. 浙江学刊. 2007(04)

[2] 万立明.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银行票据清算职能的演变——兼论其与上海票据交换所的关系. 近代史研究. 2009(05)

[3] 张徐乐. 20世纪50年代上海金融业同业组织衰亡探析. 史学月刊. 2015(07)

[4] 吴景平. 关于上海银行公会发起和成立若干史实的考订.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6)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