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曾说:“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放在朋友圈这件事上也同样适用——当人们不再执着于在虚拟社交平台上展示生活,反而活得更加通透自在。

就像《奇葩说》辩手傅首尔调侃的那样:“成年人的社交,三分靠真心,七分靠演技,朋友圈就是大型表演现场。”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默默关闭朋友圈入口,或者几个月不更新一条动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的不只是社交倦怠,更是被生活磨出来的真相。

老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因”,当朋友圈从热闹走向冷清,这三点现实原因,扎心却又真实。




一、朋友圈里的“表演型社交”,累人又无用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得透彻:“以前发朋友圈是分享生活,现在发朋友圈是塑造人设。”这话一点不假。还记得刚有朋友圈那会儿,大家晒的是路边的一朵野花、早餐的一碗豆浆,简简单单却充满烟火气。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成了“名利场”和“摄影棚”:健身要摆拍马甲线,旅行得定位高级酒店,就连吃个饭都得找好角度、修图半小时。正如张爱玲所说:“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看似光鲜亮丽的动态背后,藏着多少精心设计的焦虑。
朋友小林就曾深陷“朋友圈焦虑”。她每天花大量时间构思文案、修图,只为了获得更多点赞和评论。有次她加班到深夜,发了条疲惫的动态,结果收到的却是“你怎么不注意形象”“这么晚还在工作好辛苦”的表面关心。她自嘲道:“原来我在朋友圈里的人设,比真实的自己重要多了。”老祖宗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这种为了维持虚假形象的“表演型社交”,就像空中楼阁,看似热闹,实则累人又无用。当人们终于意识到“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自然选择远离这场社交表演。
二、成年人的悲欢,在朋友圈里无法相通
心理学教授武志红曾提出:“很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这句话放在朋友圈社交上,同样适用。当我们试图在朋友圈分享喜悦时,收获的可能是嫉妒;倾诉痛苦时,得到的或许是敷衍。就像知乎热帖里说的:“你发一条加班到凌晨的动态,有人觉得你矫情,有人觉得你活该,真正心疼你的没几个。”这大概就是鲁迅笔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现实写照。
邻居王叔对此深有感触。去年他父亲离世,心情低落的他发了条怀念的动态,本以为能得到安慰,结果评论区要么是无关痛痒的“节哀”,要么是推销墓地的广告。他失望地说:“以前总觉得朋友圈是个温暖的地方,现在才明白,有些苦只能自己咽。”老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与其在朋友圈里寻求共鸣,不如把情绪留给身边真正在乎自己的人。毕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懂你的人,无需多言;不懂你的人,说了也是徒劳。
三、朋友圈似乎成为了广告圈
不知从何时起,打开朋友圈就像走进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满屏都是广告。老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的驱使下,曾经分享生活点滴的社交平台,如今充斥着各种营销信息。从面膜、保健品到课程、保险,甚至还有代购、二手商品交易,让人应接不暇。
亲戚家的表姐,原本朋友圈都是日常分享,突然有一天摇身一变,成了某品牌护肤品的“代言人”。每天十几条动态,不是产品功效介绍,就是顾客好评截图,还时不时来个“限时折扣”“清仓大甩卖”。刚开始大家还会捧场点赞,时间一长,连回复都懒得给了。就像知乎上有人吐槽的:“曾经以为朋友圈是朋友的圈子,现在发现是‘广告圈’,连点赞都像是在给商家捧场。”更让人无奈的是,有些人为了推广商品,还会精心设计“剧本”,用虚假的人设和故事诱导他人消费 ,这让朋友圈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当朋友圈被广告占据,原本的社交属性被严重削弱。大家不再期待刷到朋友的生活日常,取而代之的是对广告的厌烦。老话说“过犹不及”,过度的广告营销,不仅让朋友圈失去了温度,也让人们渐渐失去了分享和浏览的兴趣。与其每天被广告信息轰炸,不如选择眼不见为净,这也是许多人选择远离朋友圈的重要原因。
从热衷分享到沉默潜水,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隐身”,这不是社交退化,而是人生进阶的标志。就像三毛说的:“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真正的精彩人生,不需要在朋友圈里昭告天下;内心的丰盈与安宁,远比屏幕上的点赞更珍贵。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