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22天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33个词条
01
前几天,看到一则帖子,帖主说她小时候非常害怕买鞋子。
在我们既定印象里,买新衣服新鞋子都会是每个小朋友很开心的时刻,帖主的感受让不少人产生了好奇。
至于原因,帖主回忆起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去买鞋的场景。
每一次试穿,妈妈都会对她说:“你感受一下,舒不舒服。”
每当她说挤脚不舒服,不想要的时候,妈妈都会笃定地说:“不可能。”
妈妈非常相信自己的感觉:“这个鞋子正好合脚,我摸了你脚趾前面,不挤脚。”
即使帖主表示是侧面挤小拇指的地方,妈妈也会一直对她强调这双鞋很好:
“这个鞋底很软你知道吗?穿起来特别舒服,我都不敢想有多舒服。”
当帖主再次表示不想要,不想穿,妈妈就暴跳如雷:
“那你要穿什么鞋?
你就那几双鞋来回穿,我给你买鞋还买错了吗?
你需要一双皮鞋!没有皮鞋你怎么办?
这是名牌你懂吗?名牌,你知道这鞋多少钱吗?”
帖主不再说话,妈妈就拿着鞋子去结账了。
于是帖主带着一双穿着很痛的鞋回家,之后再也没有穿过。
上述这件事,发生在帖主已经十八岁,快上大学的年纪,而不是五六岁的时候。
她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即便她已经十八岁,表达这双鞋穿起来不舒服,妈妈也会对她说“不可能”,从未改变。
最后帖主感慨道:“我和她的母女关系,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浓缩在这三个字中。
是一双她买给我,但我穿起来会痛,于是再没穿过的鞋。”
02
这个女孩的故事,让我想起另一对母子的故事。
麦当劳里的一对母子,儿子看起来三十岁左右,在点餐。
不一会儿,在一旁的妈妈问儿子:“你还没点好吗?”
儿子回答说马上,他再点个冰淇淋就好了。
听到儿子的话,妈妈很不屑:“冰淇淋?还不如吃桃子。”
边说边从自己的袋子里挑出一个桃子,对儿子说:“吃个桃子吧。”
儿子拒绝了,妈妈反问:“那你要吃啥,桃子好吃。”
儿子再次拒绝,明确表达“我不吃”。
妈妈似乎没听进去,自顾自地说:“桃子干净得很,好吃。”
儿子有些不耐烦了,他回应道:“我就不喜欢吃桃子。”
妈妈见状,直接把桃子塞进儿子的手里,说:“这桃子洗过了,吃吧。”
这位母亲貌似听不懂人话一般,非得让儿子吃这一个桃子。
三十来岁的儿子,居然还不能自由选择要吃什么,明确表明的态度也被妈妈视若无睹、充耳不闻,代入一下,真的很无奈。
这位妈妈与上述那个听不进女儿意见的妈妈如出一辙,就像网友描述的那样:
“她看不见你,她只看得见她自己。
她给你,是因为她想给你,而不是你想要。
她对你好,是用她自以为是的好,而不是你需要的好。”
是啊,这样的父母通常都对孩子有较强的控制欲,他们不会在乎孩子想要、想做什么,他们只需要孩子听话,做他们觉得正确、希望孩子做的事。
03
知乎上有一条引起激烈讨论的帖子:“为什么女儿的反应这么强烈?”
这是一位家长的疑问,她的女儿高三,生病在家休息。
午饭的时候,两人商量要吃什么,女儿因为已经饿得等不及了,表示就吃泡面。
她答应给女儿泡泡面,但转念一想,觉得煮的更健康,还能加鸡蛋,便自作主张煮了一袋。
面刚刚煮熟,女儿过来一看是煮的面,就开始崩溃大吼,问她为什么又是煮的?
她说煮的更快,不就是一碗面吗?
女儿涕泪横流,大声哭喊:“这怎么会是一碗面的问题?这只是煮的和泡的时间长短的问题吗?”
她开始细数这期间的委屈,昨天也是妈妈问她吃什么,她发给妈妈肥牛饭的做法让妈妈照着做,结果妈妈就是不听,非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就是一点都不好吃。
甚至女儿问里面的肉是肥牛还是肥羊,妈妈也默不作声,其实肥牛之前已经吃完了。
女儿不解,为什么肥牛吃完了,妈妈也不让爸爸去买,而总是什么事情都按照她的想法来,女儿说:
“我在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才知道你骗了我,这是一件小事吗?这是一件小事吗?”
女儿哭了很久。
妈妈对女儿的崩溃也不理解,她求助网友:
“最近女儿总是因为各种莫名的小事发脾气,是一件小事还是累积的?她的心理是什么?”
底下有个两万多点赞的回答,短短四行字戳中重心:
真绝望啊,
一个生病在家的高中生,
连煮面还是泡面都做不了主,
你不听她的你问她干嘛?
是啊,这边又要让她提意见,这边又不无视她的意见自作主张,这放在谁身上都会觉得崩溃吧。
这就是典型的父母思维,“小孩子懂什么,我现在让你做的,都是对你好的,你喜不喜欢并不重要”。
父母觉得自己所做的都是为孩子好,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其实,它们带给孩子的却是伤害。
我们终其一生,真正寻求的只有一种良好而健康的关系,懂得去分享、关注和换位思考。
正如武志红所说:一个孩子从成长走向成熟,需要获得父母“授权”。
所谓授权,就是:
允许你离开我的身边,脱离我的掌控;
允许你变得和我不一样,甚至超越我;
允许你奔向广阔的世界,成为你自己……
要做到这几点,父母就必须学会放手,把孩子视为自主的主体。
作为父母,最该学习的一课就是适时放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