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到小米汽车的新闻,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原来那个叫“小米智驾”的功能,悄悄改名成了“辅助驾驶”。
到小米汽车的官方微博上一看,确实宣传语都换了——“小米智驾Pro”变成“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Max”也不叫了,现在叫“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不过不止小米,理想、蔚来也都在悄悄干同一件事:把“智驾”这两个字藏起来了。
这几家默契的动作,看上去像是技术上“缺乏自信”,不过我觉得却是一次“以退为进”的妙招。
为什么这么说?我给大家拆一拆。
先说背景。
这波改名潮,其实是被政策推着走的。国家最近出了新规,明确不允许车企在宣传里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些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确实,近期那起典型的车祸事件,“智能驾驶”难逃其咎。
实际上,现在绝大多数车的所谓的“ 智能驾驶系统”,都还是L2或者L2+,说到底还是“辅助”,不是“自动”。你真敢撒开方向盘,车可不一定兜得住你。
按照自动驾驶的分级,即使到了L4的水平,也不敢说所有的路面情况都能托管给车。
所以从监管角度看,叫“辅助驾驶”才是正解。“智驾”这俩字听着太玄乎,把L2到L4之间的模糊地带全部打包成“智能驾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两年技术出现大跃进了呢。
说回小米。
很多人看着小米SU7各种对标Model 3,以为雷军是要靠智驾打天下。其实搞错了方向。
小米真正的杀手锏,从来不是智驾,而是“数码控的Dream Car”:性价比、性能、内饰体验、智能座舱,才是它主打的那一盘。
更别说它的用户群体,对“自动驾驶”没那么执念,反而更在意“MIUI的系统有没有打通”“车机卡不卡”“和手机配不配套”“颜色有多少种”。
你就算告诉他们这车会飞,也不如告诉他们这车能自动切换小爱同学的语音包——毕竟我们没有飞行执照,但真有多个语音包。
所以小米改名,根本不会动摇用户的购买决策,反而显得踏实——你不吹牛,我更信你。
理想和蔚来也跟上了这波“去智驾化”的队伍。这两家的卖点更偏向家庭场景和品牌高级感,本来也不靠“智驾”吸粉。
但同样是改名,到了小鹏和华为这里,就有点难受了。
因为这俩是真·靠智驾吃饭的。小鹏XNGP、华为ADS 都是主打“城市NOA”,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城市通勤一把梭,技术上确实有点料。这时候他们也把“智驾”名字撤下去,伤得就有点重了。
说白了,这“改名大赛”不是比谁技术强,而是看你“除了智驾”,还有没有别的牌能打。
这么一对比,局面就更清楚了——很多人觉得小米这是退了,其实反而更稳了。
毕竟“智驾”这种东西,技术难点不是最大阻碍(现在行业顶天就到L3的水平,没有质的飞跃),关键在于法律责任。一旦出现事故,媒体一句“误导消费者”“宣传夸大”,品牌以后还怎么做呢?
小米这个时候选择“低调做人,高调交付”,正是为了把未来的弹药留在关键节点上。
而且说句实话,大多数人买车,不是为了让车替自己开,而是为了开着舒服、省心、有点科技感。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诚意。
至于未来真正的战场,我认为也不是“ 智驾”,而是生态闭环。“智驾”这条赛道热归热,但已经卷到内伤。
下一阶段的关键,其实是车与人、与生态之间的互动与体验升级。比如:
能不能真做到“手机上看了一半的剧,下车上车还能继续”,无缝连接?这背后依赖的其实是一个强大的云服务。
车载的智能设备能不能做成独立配件?汽车本身不应该成为消费品,难道芯片落后了,消费者就要换掉整辆车吗?这不仅是对软件生态的要求,对硬件生态也有更高的期望。
这些才是“日拱一卒”的基本盘。
所以,小米这波改名,看似撤退,实则为的是打下一场更持久的仗。
最后总结一下:
改名,不是认输,是防雷;让一子,不是让局,是换打法;智驾不是没用,但别神化它。
我的其它想法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