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保鲜的饭菜,放在微波炉里转一转就能开吃。冬天,空调里吹出温暖的风,缓解了凌晨5点的寒冷。

这个场景不是在家中,而是在城市街角的某个公厕保洁员休息室。在古美路街道150路公交车终点站旁,一座亮橙色的“溷轩艺廊”建筑点亮街角。其下的150站公厕里,藏着一个5平方米的小空间。

这是保洁员邓阿姨和王叔叔的休息室,也是他们“被看见”的“窗口”。



1平方米的休息室

“没有空调,电风扇是降温神器”

公厕内的保洁员休息室是什么样的?对于5、6年前的邓阿姨来说,“逼仄”是第一时间想到的词。夏天最常见的画面,就是把带在身边的饭菜放在电风扇下一直吹着,“怕放坏了,毕竟要放到晚上吃。”


改造前的150站公厕

那时候的150站公厕还没有经历改造,保留着许多上海小囡记忆中街边公厕的模样。左右两边是男女厕所,中间是洗手台,洗手台旁边会有一间小隔间,邓阿姨就坐在里面,留意着厕所使用情况,只要有人离开,她便起身打扫卫生。

“因为就在车站旁边,再加上附近有一所初中,来的人不少,一天大概有500多人。”邓阿姨说。来上厕所的人多,她也忙,起起落落间,一天就过去了。


邓阿姨比划着以前保洁员休息室的大小

在那个1平方米的休息间,桌上有个邓阿姨自己买的电饭煲,旁边放着个电风扇,角落里放着一些工具和杂物,已经把这休息室摆得满满当当。

“每天凌晨5点上岗,带的饭菜主要是咸菜炒肉这些容易存放的,那时候哪有空调,就用电风扇一直吹着,要吃的时候放电饭煲里热一下。”邓阿姨回忆道。离两边的公厕一脚的距离,休息室就像是男厕与女厕之间一个狭长的“影子”,邓阿姨仅仅会在休息室里吃饭,其他绝大部分时间会不停地走动,清洁厕所、换垃圾袋、擦台面,直到晚上9点下班。而这样的日子,几乎全年无休。


休息室焕新记

方寸之间的暖心蜕变

2023年,150车站公厕启动改造工程。经过数月精心设计与施工,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公共设施于2024年5月完成蜕变,并一举摘得当年上海市“最美厕所”称号。


“溷轩艺廊”下的150站公厕

随着公厕的升级,邓阿姨的电饭煲也“搬了新家”,她的爱人王叔叔也一同成为了该公厕的保洁员,焕然一新的还有公厕管理室。


温馨的公厕管理室

推开5平方米左右的公厕管理室,一方功能完备的温馨天地跃然眼前。这个精心设计的空间,集成了休息、更衣、热饭、储物等多重功能,崭新的冰箱、微波炉与空调一应俱全,数个储物柜靠墙而立,为物品收纳提供充足空间。

“以前总愁东西没处放,现在连调料瓶都能‘安家’。”邓阿姨拉开柜门,展示着码放整齐的碗筷。一旁的桌椅为临时休憩与用餐提供了便利,墙面安装了多个插座,手机充电、设备用电都能轻松解决。


“吃饭的时候可以和老伴一起坐着聊会天,累了的话可以稍微休息一下。”邓阿姨说,她还发现了很多人性化小细节,比如放着许多常用药品和应急品的便民服务箱;储物柜中备着拐杖,专为行动不便的市民如厕时使用。

每天中午,邓阿姨都会从冰箱里拿出自带的饭菜,放在微波炉里加热后食用。更为贴心的是,他们的用餐时间被标明写在门上,写着:“暂停服务,用餐时间请谅解”。


记者了解到,这些细致的配备,都来自上海工会的改造。2024年,“建设改善1000间生产一线职工工间休息室”被纳入服务职工实事项目,市总工会聚焦身处苦脏险累岗位的生产制造建设一线职工,全年完成建设改善工间休息室1050间,邓阿姨和王叔叔所在的公厕休息室便是其中之一。


古美环卫行业工会驿站

而在150站公厕的背面,还藏着一处约40平方米的温馨空间——古美环卫行业工会驿站。走进驿站,微波炉、饮水机等设施配备完善。这里同样作为“一线职工工间休息室,全天候向环卫职工开放,成为他们忙碌间隙补充能量、稍作休憩的身心充电站


公厕四角到处可见绿植

在150站公厕的角落,各类绿植枝繁叶茂,长寿花的花朵在阳光下轻轻摇曳。王叔叔笑着表示,“都是别人丢弃的,我捡来养在公厕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好心情。”抬眼看,花卉绿意与公厕上的各类创意插画交相辉映,也让往来行人在不经意间,邂逅这份藏在城市角落的温暖与美好。


记者手记:

学生时代,150站公厕在我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上。但记忆里,从来不记得见过保洁员用餐休息的场景。这并非个例——当“保洁员休息室”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无数人才惊讶发现,自己从未认真想过:那些默默清扫城市的身影,究竟在哪里吃饭与休息?带着这样的疑问,150站公厕休息室的故事,给出了一个温暖的答案。

从堆着电饭煲和电风扇的逼仄角落,到配备空调、智能设备的温馨空间,150公厕休息室的变化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更像是从生存刚需到品质关怀的进阶。劳动者的“被看见”,无需宏大叙事,一张能安心吃饭的桌椅、一间遮风避雨的小屋,便能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载体,让每个奋斗的身影都能感受到尊重与善意。

采访时,我问邓阿姨是否关注过网上关于保洁员休息室的热议。她笑着摇头:“我不识字,也不知道这个事情。”

或许,当保洁员休息室不再成为新闻焦点,当关怀劳动者成为社会的本能与日常,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理想图景。那时,每个为城市奔忙的身影,都能在寻常角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


记者:吴俊艳

供稿:古轩

初审:陈依婷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