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五一有跟父母出门旅游吗?都说旅游是检验一个人的最好方式,但是跟父母出门,旅游热情总是会被一些琐事的烦躁打断。
一家人出门总会吵架,出去景点玩会被说是花钱遭罪受,没什么好看的;吃的好一点又说这么贵还不如在家里煮;每次为这次旅行做了很多攻略,结果都不换不来一句赞美。
杨绛曾说过一句话:“能让你温柔的人,肯定给了你极致的爱;能让你变得沉默的人,肯定给了你极大的伤害;能让你变得暴躁的人,肯定让你受尽了委屈。”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有来自父母的委屈。这些委屈的情绪,如果不释放出来,日积月累肯定会找一个出口。只不过,等你成年后,这些情绪在某些相似的语境内被激活了而已。
而父母往往是潜意识中“最安全”的情绪接收者。你知道他们不会真正离开你,所以可能无意识地将积压的愤怒、压力或对生活的不满,以“戾气”的形式投射到他们身上。
在与父母互动时,人容易退回到童年时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如果过去存在未被解决的矛盾)。比如,当父母说了一句类似儿时批评你的话,你会瞬间以“孩子式”的对抗情绪回应。
童年的创伤影响
成年后的心理
生活里,我们都有过这种切身体会:真正让人疲惫不堪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
就像赶地铁时错过一班车、做饭时不小心打翻调料,这些具体事务处理起来,不过是顺手解决的小事。
真正消耗我们的,是缠绕在事件之外的精神内耗—— 犯错后的自我苛责、对结果的懊悔,还有来自他人的指责与否定。
这些看不见的情绪重担,才是压垮心理防线的“隐形巨石”。
比如孩子失手打碎碗,有的家长会第一时间蹲下来查看:“没划到手吧?碎了没关系,咱们扫干净就好。”在这样的回应里,孩子会明白:意外只是生活插曲,收拾残局就能解决问题,无需过度自责。
但若是换来劈头盖脸的数落:“这点事都做不好!成天毛手毛脚的!”或是被冷漠嫌弃的眼神注视,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恐惧和羞耻感占据。
在他们心里,打碎的不仅是瓷碗,更是安全感与自信心,原本的小失误瞬间演变成“天塌了”的灾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失败,有人能像掸落肩头灰尘般轻松补救,继续大步向前;有人却会深陷自我否定的泥潭,连微小的失误都觉得“不可饶恕”。
前者受挫时,内心响起的是理性声音:“失误了,找到办法就好”;后者却被负面情绪裹挟,满脑子都是“我果然一事无成,这辈子彻底完了”的自我攻击。
但由于相似的父母指责型环境,太多人没能在成长中建立起容纳错误的心理空间,以至于生活里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在内心掀起惊涛骇浪,想要拥有从容不迫的“松弛感”,自然难上加难。
拥有松弛感的特质
便能放下戾气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松弛感” 本质上是一种丰盈的心理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座缓冲带,既能接纳生活中的意外与变数,又能避免失控感轻易击溃内心防线。
当我们拥有这样的心理空间,便无需通过指责、攻击他人或自我否定的方式,仓促地宣泄焦虑与恐惧。
心理空间广阔的人,往往具备这三个鲜明特质:
No.1
认知灵活多变
这类人如同思维的 “多棱镜”,面对问题总能跳出固有框架,从不同角度剖析。
无论是工作中的突发状况,还是生活中的意外转折,他们都能依据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思路与行动,既不杞人忧天担忧未来,也不沉湎于过去的遗憾,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情绪状态。
No.2
情绪包容豁达
他们像温暖的容器,坦然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喜怒哀乐。哪怕陷入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也不会急于抗拒或自我否定,而是以平和的心态与之共处,像观察云朵般觉察情绪的流动,允许它们自然来去。
No.3
心理韧性强劲
挫折于他们而言,更像是锤炼内心的试炼场。每当遭遇困难,他们总能快速重整心态,就像被压缩的弹簧,在压力消散后立刻恢复弹性,以极强的抗挫力重新出发。
拥有充足心理空间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总能展现出从容的姿态。他们深谙“专注解决问题本身” 的智慧,不会在自我苛责或互相指责中消耗精力,这份从容不迫,正是松弛感最生动的体现。
改善策略
打破恶性循环的实用方法
除了拥有松弛感外,还可以利用《非暴力沟通》提到的方式,放下戾气和父母沟通。
(一)自我觉察与情绪管理
No.1
觉察情绪触发点:
记录与父母争吵后的感受:你真正生气的是什么?(是被否定?被控制?还是联想到过去的某件事?)
试着在情绪爆发前暂停10秒,问自己:“我现在像个成年人,还是像个受伤的孩子在说话?”
No.2
建立情绪缓冲机制
物理隔离法:冲突升级时暂时离开现场(如"我需要去洗手间冷静一下")
生理调节法:通过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或肌肉放松缓解紧张
(二)重构沟通模式
放弃“说服父母”的执念:成年子女与父母很难彻底改变对方,尝试将沟通目标从“争对错”调整为“表达感受”。
No.1
非暴力沟通四步法:
观察事实:"最近三次家庭聚餐你都批评我的工作选择"
表达感受:"这让我觉得不被理解"
说明需求:"我希望你能先听我说说我的想法"
提出请求:"下次可以讨论前先问问我近况吗?"
No.2
设置边界技巧
明确哪些话题是“雷区”(如催婚、比较他人),提前温和但坚定地告知:“这个话题会让我不舒服,我们换个话题好吗?”
接受父母的局限性: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你,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爱你。
No.3
寻找替代性情绪出口
如果戾气源于其他压力(如工作、人际关系),尝试通过运动、写作或与朋友倾诉释放,避免让父母成为“替罪羊”。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壹心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