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一支由21800余名红军战士组成的西路军,西渡黄河,却在西进途中遭到马家军疯狂阻拦。
其中有5000多名战士,被军阀马步芳用惨无人道的方式——成批砍杀活埋,令人震惊。
兰州解放前夕,马步芳惴惴不安,带着掠夺来的大量金银珠宝,逃到了国外,过上了奢靡无度的生活。
令人费解的是,如今,马步芳的府邸成了当地的景点,竟有人粉饰歪曲历史,将这位集贪婪、残暴于一身的军阀,美化成了“慈善家”,他们究竟有什么目的呢?
让我们揭开真相的面纱,铭记罪恶。
马步芳,出生于甘肃古浪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随父亲投身军旅,一路高升,在青海站稳了脚跟,凭借着见风使舵、骁勇善战,在西北地区扩张自己的实力,建立起了“马家军”。
1936年,红军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意图开辟一条通往苏联的援助道路,盘踞在西北地区的马步芳得知了此事,担心红军的到来会动摇自己的统治,率部埋伏,对红军进行了疯狂的堵截,这一战,历时7个多月,西路军伤亡惨重,许多战士被俘虏。
对待俘虏,马步芳极为残忍,他下令将5000多名红军士兵活埋,是红军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马步芳为了巩固在西北地区的地位,以铁腕手段对当地百姓实行高压政策,残酷剥削,强征贷款,操纵物价,使民不聊生。
不仅如此,马步芳还荒淫无度,他在50多岁时,强娶十几岁的侄女,甚至把自己的亲属和部下的妻女,强行抓走。
试想,这些女子是多么的屈辱和绝望。
1949年,兰州战役打响之际,马步芳携家眷和大量的金银珠宝,趁机逃往香港,又辗转于沙特、埃及等地,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
1975年,马步芳因病去世,终年72岁。
马步芳逃往国外后,他在西宁的的老宅,被当局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一处历史文物景点,原本是当做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
奇怪的是,近年来,这处景点竟被一些导游粉饰成了马步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讲解中对马步芳进行美化和歌颂,认为他在青海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马步芳这种暴徒,我们理应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反思,他镇压人民、屠杀红军,靠的是杀人越货、殃及无辜的手段敛财,给西北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歌颂这样一位军阀,一个令人畏惧的独裁者,无疑是对历史的歪曲和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