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他来到吴家枣园劳动模范吴满有的家里采访。忽然,他看到吴家多了个小伙子,经过询问才知道,年轻人竟然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他这才得知为了锻炼吃洋面包的毛岸英,毛主席特地把孩子送来“劳动大学”进修。
他很感动,随即写下了《上劳动大学》的文章。回去后,他整理好寄给毛主席审阅。不料,主席的办公室秘书告诉他,毛主席不同意宣传自己,不要发表。他以为此事会翻篇,没曾想,东北解放后,东北的新华书店将此文印刷了出来。据悉,这是公开歌颂毛主席文学作品的第一篇。这个作者的名字叫“柯蓝”。
1920年,唐一正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户农民家庭。1936年,16岁的唐一正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这所学校也是毛主席的母校,从这个角度来看,唐一正还是毛主席的师弟!在学校,唐一正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抗日民族先锋队。
1937年,怀揣着救国梦想的唐一正想要到前线打仗。经徐特立老师的介绍,他到了八路军115师学兵队。有一次,敌机来驻地轰炸,队长受了伤。唐一正接到通知,由他护送队长到前方医院就医。在医院,唐一正邂逅了一个漂亮的战地女护士。
一个月交流下来,唐一正和女护士的感情快速升温。可惜,等唐一正归队不久,就听到噩耗,女孩牺牲了。女孩只有16岁,当时正在河边洗纱布,突然发现了敌机来袭。她本可以快速离开,但她看到了行动不便的伤员,便义无反顾地过去帮忙。结果,女孩被俯冲下来的飞机,扫射中了6枚子弹……
唐一正从学兵队出来后,来到了延安,他进入了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艺学习。那时,毛主席经常到陕北公学上课,加上毛主席也会出现在晚会或其他文艺活动的现场。由此,唐一正时常能见到毛主席。每次遇到毛主席,唐一正总是点头打招呼,或上前握手。在唐一正的心里,毛主席就像亲近的朋友和家人。
在鲁艺期间,唐一正一直难以忘怀那个女护士。于是,他向组织申请改名,1939年,唐一正正式改名为“柯蓝”。
同年7月,柯蓝的姐姐唐荣枚在延安生了个男孩,唐荣枚是鲁艺音乐系的老师。孩子满月的时候,姐姐让专攻文学的柯蓝给外甥取个名字。柯蓝心想,可以请毛主席给孩子取个名字。于是,柯蓝代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不久后,毛主席回信,建议孩子取名“延生”。
这件事一直没公开,直到1990年有人才在报纸上刊登了此事。而这个叫“延生”的孩子,后来成了北京中央音乐研究所的副研究员。
柯蓝在延安时,一边学习,一边作采访。他曾在延安马家沟劳动模范程步高的家里采访。那时候,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提倡自己动手,种粮种棉。毛主席身体力行,提出自己也要交公粮两石。
程步高得知此事后,认为毛主席日理万机,就决定替主席交这份公粮。于是,柯蓝带着程步高去见了毛主席,毛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二人。
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柯蓝都担任着一些文艺单位的领导职务,工作十分繁忙。1961年,柯蓝回到湖南,任湖南省文化局副局长。后来,他又担任《求是》杂志文艺部主任、编审。2006年,柯蓝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