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流淌的符号化作千百次凝视的永恒

余春明:画布上的灵魂轨迹

□ 庞辉

江西自古人文荟萃,画坛名家辈出。历史上有八大山人朱耷、清代山水画家罗牧,近现代则涌现出艺术巨擘傅抱石。2024年,适逢傅抱石诞辰120周年,我撰写了中英双语《燃烧的激情——傅抱石艺术与人生》,并在北美出版发行,向世界介绍这位山水画大师的艺术道路与精神风骨。


余春明

在异国他乡,我有幸结识了另一位江西籍画家——余春明。他是当今极少数在西方能够以画为生,并在美国赢得声誉的中国画家之一,他的“中国民居视觉史诗”,融合传统水墨与人文建筑意象,在国际画坛获得广泛赞誉。

4月,在阳光明媚的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余春明旅美个展“家山”隆重举行。展览现场人头攒动,观众络绎不绝。这是继日本个展之后,余春明又一次对其新作的全面展示与深度解读。


庞辉2022年在旧金山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余春明画展”研讨发言

寻家:走进皖南民居的文化肌理

1955年,余春明出生于南昌,他的性格坚毅沉静、低调内敛。1978年,余春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四年后被分配到江西工业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绘画教学工作。陌生的工科教学环境让他一度苦闷彷徨,“我曾致力于探寻自己的个性风格,夜以继日地在家里苦思冥想进行创作,整整一年做了无数次尝试,最终一无所获。因为凡是我能画出来的,都是我知道的,我所知道的,几乎全是别人的风格。”


《晨》

1983年暑期的一次皖南之行,成为他的人生转折点。

那是一个闷热而潮湿的夏天,他带着苦恼与彷徨走进皖南山区,一下车,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幢幢百年老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之间,黑瓦白墙在岁月的洗礼下,呈现出斑驳的肌理与严谨的块面组合。皖南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艺术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之一,大量建筑由富商兴建,既体现居住功能,也兼具商贸、祠堂、书院功能,反映出“重教兴商”的徽州传统。建筑往往与家族、宗祠、牌坊等公共空间结合,表达了宗族伦理与文化认同。如今,许多村落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光和雨的颤动》

余春明行走在铺满青石板的小巷之中,脚下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仿佛每一步都踩进了时光。他的心跳在加速——从未有过任何画面,如此深刻地触动他的内心。他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对象——“家”。结合对浪漫派的重新认识,这次旅行使他深深迷恋上了“皖南古民居”这一创作主题。

也许,这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从此,余春明心甘情愿地背负起这个沉重而充满激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袱”。1984年起,余春明充分利用建筑绘画教学的舞台,深入进行民居的调研、写生与创作,走访了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

此后十年,余春明专注创作村庄、房屋、风景,以及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徽派古建筑。他深知,时间终将摧毁一些古建筑,现代化可能会改变村庄的生活方式,但他要在变化之前,捕捉那一瞬间的永恒。他的画作不仅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结构美,更通过肌理的刻画让观者感受到时间的沉淀与空间的诗意。那些斑驳的墙体、粗砺的屋檐、风雨浸润的砖瓦,成为他心中“家”的象征,也唤起观者对于记忆与归属的深层思索,使其逐渐体会到“家”对于中国人而言,不只是住所,更是情感的归属与文化的根基。


《诗意家园》

十年磨一剑!1995年,余春明凭借其对中国民居独到的艺术视角与卓越成就,被南昌大学艺术学院评为资深教授。这一年,他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系统研究,尤其聚焦于以皖南古建筑为代表的徽派民居。在深入实地考察与多年田野写生的基础上,他不仅丰富了中国民居的美学研究体系,也改写了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研究的某些固有范式。他说:“当我有欲望要画古民居时,才发现传统的水彩、水粉等技法都无法表达我的感觉。从当时的水彩速写到后来的水彩油画,我一直没有用传统的技法和形式来创作。那时的水彩速写和写生,我强调了斑驳的肌理美——时间留下的痕迹的表现。后来,当我的内心冲动无法在‘留住历史’的写实画中得到满足时,我开始用漆画和油画来表现色彩、肌理、线条和平面的空间分割所带来的东方式的意象绘画,并对‘门’和‘路’在人生经历中的一种相关的概念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几十年里,我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深入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机制——家文化的内涵。那时候,考察的内容没有对照,也不知结果:心灵依然是压抑,画面依然是深沉;而门的里面是黑的,路的尽头很少亮光。创作是平面的,对平面空间的兴趣使我开始画房顶,利用房顶来分割空间。这时候,我的绘画语言是中国式的,在理性与直觉融合的状态下画出线、色、肌理及空间分割。”


《黎明》

余春明以3000余幅系列画作、近2000幅专题速写,构建起一部属于中国民居的视觉史诗。天南地北的中国民居犹如一座座美学宝库,余春明又用了20多年的时间,创作了1000多幅描绘全国30多处典型民居等古建筑的绘画作品,被誉为“中国民居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民居系列绘画第一人”。

出家:大洋彼岸的嬗变

1997年,余春明教授受邀成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初到美国,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许多艺术家为现实所迫,改变了初心。而余春明凭借江西汉子特有的坚韧与执着,继续坚持他已耕耘20多年的古民居题材创作。不久,美国达拉斯大学东方美术史博士杨思梁来余家小住,看过他的画后指出:“你的画有中国传统的韵味与内涵,也有东方独特的空间关系,但缺少了光。”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他意识到不妨主动与西方艺术对话。


《红堡》

自此,余春明开始着手全面梳理和思考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他意识到,在两大艺术体系中,西方艺术以“光”为内核,试图通过光与形体的互动来表现“神”。光,象征神性与秩序。而东方艺术则更强调“气”——那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流动性,以“气韵生动”来修炼“道”。一为可见之光,一为不可见之气,两者在表达“本体”的路径上各有千秋。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使

“光中带气”“气中透光”,这成为余春明在异国他乡面临的新课题。

2002至2003年间,他反复思考:如何融合东西方绘画特色?如何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一条过渡的通道?如何在二维与三维之间定位自己的语言?“我的线条分割画面,是东方的构图方式;但一旦加入光,一些抽象或半抽象的元素就立体起来,呈现出写实的效果,我不想完全回到写实的老路上去。”经过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他终于确立了自己的新方向——回归他所喜爱的“伦勃朗式”光源。他开始为画面注入光,用古典绘画中的透明渲染手法,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语言。


《月亮湾的传说》

艺术的蜕变,是生命的另一种表达,它体现着适应、更新与自我突破的可能。余春明的艺术变革不仅涉及风格、技法与主题的调整,也关乎他自身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精神转型。他不断尝试,勇于进化,拓展表达形式与创作边界。色彩、光线与线条作为艺术最基本的元素,在他的笔下开始以全新方式互动,融合了东方肖像画技法、山水画构图与散点透视,同时借助明暗对照、光影掌控与细节刻画,传达出极富情感的视觉张力。

这种中西融合在余春明作品中并非张扬地并置,而是以一种平和、含蓄的方式呈现,让人难以一眼识破其多重来源。他的画作中融入了许多伦勃朗单色画的精微元素,而他本人对这种技艺的继承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这些技巧被他巧妙地运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之中——如传统古民居建筑的描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观察,甚至是对中国文化层面的思考,他将传统中国美学与西方绘画技法自然交融,以此揭示文化深层次的共鸣。


《桃花坞》

他的大量作品呈现出对传统中国古村落的鸟瞰图景,这种俯瞰方式也扩展了我们对“村庄”这一概念的理解。作品中固然充满中国元素,但单色画的质感与巴洛克象征技法为其增添了西方观众所熟悉的艺术语汇。他对“光”的运用,不再停留于造型或氛围的表现,而是逐步转化为艺术语言中富有哲理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光不只是视觉经验的来源,更是一种观念的传达方式——它如“气”一般在画面中内敛流动,悄然地与东方艺术的留白、节制与虚实空间产生对话。他所追求的,并非巴洛克式的戏剧化强光,而是一种经过沉思后的柔光处理:它不刻意制造视觉冲突,而是温润地揭示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光”的观念性重构,让他将西方绘画中象征神性的外部光,引入东方哲学中体现心性的内部气场。在他的笔下,光成为画面中富有情感温度的存在,促使观者在凝视中生发回忆与共鸣——那一束光,不只照亮画面,更照亮人心。观众看见的是“中国”,却也可能回忆起自己熟悉的古老家园。他用中心光的技法,让画面远看是平面的,近看是立体的,画中那些独立却又相连的门洞总有一束光亮透出,象征着分离与联结的张力,又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唤起观者自身的情感投射:那或许是我们家中的灯光,那村庄可能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归属。


《街雨》

从中国出发,经由美国与多国的行旅与生活,余春明创作的题材与风格不断延展。他始终保持与当代观众的连接,用一种跨文化的视觉语言,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他的多面性与创造力,在主题的深挖与风格的转变中愈加鲜明,持续着这场“光与气”的交融之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特里同美术博物馆(Triton Museum of Art)馆长,著名艺术评论家与艺术史学家普雷斯顿·梅特卡夫(Preston Metcalf)说:“余春明是一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艺术家。除了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领悟,他也深受西方巴洛克时期欧洲艺术家的影响,其绘画在风格上融合了东方肖像画法、山水画构图和散点透视法,通过明暗对照画法、对亮光及阴影的控制和对细节的关注,表现了光与影的情感力量。”

入家:守住艺术的自我归属

细观余春明的画作,不难察觉其风格的演进:从早年的厚重阴沉,过渡到如今的晴朗通透;粗砺质感的砖瓦房屋,悄然隐入桃花盛开的枝头。或许这是破茧而出的生命新章,或许这是内心禅意的自然显现——他已然从“笔下有光”走向“心中有光”,以更从容的姿态,进入一种与自然深度和谐、与传统温柔对话的创作状态。他的画,画出了“人”的心迹,也画出了“家”的意象。


《相依相伴》

在色彩与构图中,他融入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哲思,于真实中见神韵,于细节中现精神。他描绘的不只是村庄与巷陌,而是镌刻于中华大地上千百年不灭的文化肌理。在他的画布之上,古民居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实体,而是承载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的容器,是漂泊灵魂得以安顿的文化原乡。

正如余春明所言:“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审视,在远隔太平洋的美国,中国古民居的氛围感没有在国内那么清晰,有一种隔岸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来看古民居,原生的压抑感没有了,只剩下异域文化的神秘感。没有特定的局部感觉,而有整体的强烈感受。没有即兴性,而有一种凝固感。‘守恒’不等于一成不变,找到了民居题材超出原文化态的价值认同切入点后,我以前的‘压抑’心态,也就没有必要去强加给别人。由此,民居的沉重与压抑被时空淡化了,变成了空气、阳光和神秘、怀旧、希冀,沉淀为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状态又反过来为我的创作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在这片时空距离中,他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再凝视”。这种凝视,并非怀旧式的复古,而是一种深度的文化回望与当代表达,使“家”的形象超越地理的局限,作品由此穿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被世界各地的观众与藏家珍视收藏。他的个展遍布中、美、日等地,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日本长崎市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亦是其私人藏家之一。美国邮政总局更曾两次将其油画作品制作为纪念性首日封,为他的艺术成就赋予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雨寂》

纵观中外艺术长河,真正被历史铭记的,从来不是迎合一时风尚的流行之作,而是那些植根于文化土壤、散发出深远思想与美学光芒的作品。余春明以毕生心力绘制的“中国古民居”系列,正是这样一种具有文化重量与精神温度的创作。他将传统建筑的意象转化为油画语言中的视觉诗篇,不只是再现砖瓦之间的光影结构,更是勾勒出中华民族关于“家”的深层记忆。这些作品不仅具象地表现了建筑形式,也抽象地表达了文化的灵魂,使东方美学与西方技法在画布上彼此映照,形成独特的艺术气韵。

当时代的脚步日益加快,许多老屋已湮没在城市更新的尘埃中,余春明却以恒久的艺术坚守,为这些即将消逝的文化遗产留下影像见证。他的画,是凝固的时光,是流动的乡愁,是一位艺术家对文化之根的深情守望。从中国到世界,他以一以贯之的绘画实践,将民居之美推向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在油画中构筑起一个既真实又理想的“精神家园”。

他常说:“把中国民居的造型美学、文化研究推向世界,并通过这些来深化自我。”这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座右铭,更是其作品背后那静水流深般的信念所在。他的画笔之下,有时光的厚度,有历史的余温,也有来自内心深处对归属、认同与文化延续的深切追问。

“时尚”终将退场,唯有真正承载时代精神与文化情感的艺术,才能得以穿越时间,恒久流传。在时代喧嚣与城市钢筋的夹缝中,艺术家余春明用油画留住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原乡。这份初心,正是他艺术旅程中最动人的光亮。他用笔守住了一个艺术家的自我归属,也守住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家”与“根”的精神母题,为我们留住了那些渐行渐远的风景,也为世界奉上一份静美、深情且永恒的东方礼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