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排在第三位的,不是哪位皇帝,而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这个女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很会玩弄手段,她通过三场宫廷政变,将整个大清王朝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今天要介绍的这场政变不怎么出名,但慈禧太后却借此彻底打败了政敌恭亲王奕訢,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盟友变政敌

1861年8月,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而作为皇六弟的恭亲王奕訢却被排除在辅政大臣的行列,因此恭亲王对此项安排很是不满。同样不满意的还有小皇帝载淳的生母,即后来被尊奉为慈禧太后的叶赫那拉氏。于是小叔子与寡嫂联合到了一起,发动了那场著名的“辛酉政变”,将咸丰帝安排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全部除掉。

接着,恭亲王奕訢以议政王的身份,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同时兼任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虽然恭亲王在朝中的权势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他与慈禧太后的盟友关系也就此破裂,成为政治上的对手。原因很简单,权力,特别是最高的权力,是绝对不容许分享的,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二、奕訢变消沉

同治年间,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多次交锋,她在1865年免去了奕訢“议政王”的称号。恭亲王奕䜣也不甘示弱,他联合慈安太后于1869年批准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将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安德海诛杀。然而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先是同治帝病死,光绪帝即位,接着慈安太后病死,逐渐让恭亲王奕訢落于下风。

此时的恭亲王奕訢在政治上变得极为消沉,但他的影响力毕竟还在,朝中还有不少亲信,在某些问题上,如果他不肯合作,慈禧太后也难以推动。于是,慈禧太后决定除掉这个政治上的绊脚石。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在前线遭到惨败,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在处理这件事上表现得游移不定,因此他遭到了清流派的弹劾。



三、甲申易枢

这年的4月4日是清明节,恭亲王奕訢奉命前往清东陵,主持慈安太后的祭奠。而慈禧太后则到了九公主府,并召见了醇亲王奕譞,两人奏对良久。之后,京城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军机大臣翁同龢忐忑不安。4月8日,恭亲王已经返回北京,可是在这天上午奏对时,慈禧太后一反常态,只召见了大学士以及各部尚书,并未召见军机。

接着,所有军机大臣就接到了慈禧太后下发的谕旨,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五位军机大臣被全部罢免。之后,慈禧太后重新任命了一批军机大臣,这些人没有什么能力,但是都“听话”,时人讽刺道:“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慈禧太后通过“甲申易枢”,彻底打败了恭亲王,她的专权统治完全确立了下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