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妙用在于,能够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时间点,连接在一起,然后形成一个可视化的故事。
今天要讲1948年的故事,还有一个2010年的故事,这是属于同一个人的故事。
1948年春,四川巫溪县朱家湾的山梁笼罩在薄雾之中。清晨的寂静被一阵急促的枪声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喊杀声与子弹的呼啸交织成一片,十二名川东游击纵队的战士被敌人团团围住,弹药将尽,退路已断。
而在这密集的火力中,上演着神奇的一幕。
在川东游击队中,有一位女子手持双枪,矫健地冲在队伍的最前方,她的身影如风,双手扣动扳机,枪声连绵不绝,为身后的战友开辟出一条生路。她名叫陈昌秀,外号“陈双枪”,是游击纵队中唯一的女战士。
但是在这一天之后,陈双枪的下落就成了谜,她的双枪也成为了一段传说。
时间来到了62年之后,也就是2010年,一个女人向当地部门所透露的信息,才让这个消失了60多年的双枪女子再次浮出历史水面。
陈昌秀于1918年2月11日出生在四川省云阳县大阳乡的一个普通农家。
上世纪20年代,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军阀混战与社会动荡让百姓的生活充满艰辛。而陈昌秀自幼聪慧,身体敏捷,成年后因生活所迫加入绿林队伍。她在川东的崇山峻岭间练就了飞檐走壁的轻功,善于穿越崎岖的山路,乡亲们称她为“陈飞腿”。
但是飞腿还不是她最厉害的地方,更令人叹服的是她的枪法,在各种环境中,她双手持枪,射击精准,百发百中,因此被江湖人称为“陈双枪”。
她的枪法既有天赋异禀,也同样是通过无数次练习和实战磨砺而成,敌人也十分畏惧这个陈双枪。
当时间来到1946年冬,24岁的陈昌秀与绿林豪杰宋海清结为夫妇。
能够配得上这个奇女子,宋海清自然也是不简单的人物,他是一位身怀绝技的侠士,精通武艺,侠肝义胆。二人志趣相投,情投意合,共同走过了绿林岁月的风风雨雨。
1947年12月,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川东地区成为解放军游击战的重要战场。陈昌秀与宋海清在云阳县青莲乡作出重大决定:
加入川东游击纵队,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他们将个人的侠义精神融入革命的洪流,从此以枪为笔,以血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因为握了很多年的枪,陈昌秀作战不需要适应,在川东游击纵队中,陈昌秀迅速展现出非凡的战斗能力。她先后参与了南溪、松树坪、紫霞河、红池坝等地的战斗,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英勇无畏。
她的双枪不仅成为敌人的噩梦,也为战友们带来信心。国民党军队对她的存在既畏惧又憎恨,称她为“女匪”,却无法否认她在战场上的威胁。陈昌秀的加入让游击队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当地的风气思想从来都没有小看女性,一直都认为女子能顶半边天,所以她的女性身份并未成为局限,反而让她在男性为主的战场上显得更加耀眼。
她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敌人的围剿。
1948年初,国民党对川东游击队的“围剿”愈发疯狂。陈昌秀所在的奉大巫支队二大队在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后,人员锐减,物资匮乏。
3月24日,游击队从城口县菜子坝转移至巫溪县尖山镇川山村,试图寻找喘息之机。但敌人这一次却紧追不舍,连番追击之下,川东游击队仅剩十二人,弹药几近耗尽,粮食也所剩无几。
在这样艰险的情况下,队长刘民决定化整为零,分散隐蔽,以保存革命力量。
3月25日清晨,国民党581团的一个连突然包围了川山村的朱家湾山梁。
他们的包围无声无息,直到枪声响起时,游击队员们正在村民张道田的家中休整。
听到枪声后,陈昌秀反应迅速,立即拿起双枪,与战友们奋力突围。她冲在队伍最前方,双手持枪,射击精准,为战友们开辟出一条逃生之路。
根据后来的采访,当地的老村民许发学回忆:
“陈昌秀在战斗中腿部和腹部连中数弹,鲜血染红了衣衫,但她并未退缩。她倚靠在一棵粗壮的杉树旁,继续开枪,击伤了一名追兵,为战友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最终,她因伤势过重倒下,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国民党的反动派第一时间也认出了这个给他们造成巨大损伤的巾帼英雄,而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因此有一些国民党士兵割下她的头颅,挑至巫溪县城示众,以震慑游击队和当地民众。
而她的遗体被遗弃在黄家垭口的山林间,血流成河,染红了周围的土地。川山村的村民许发军和周佰清不忍烈士遗体暴露荒野,冒着被敌人发现的风险上山。他们用锄头挖了一个浅坑,将陈昌秀的遗体放入坑中,又找来杉树皮覆盖其上,完成了简陋的掩埋。
只是,当地村民所做的这些事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向当地部门上报,这就导致了陈昌秀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下落不明的状态,但其实在1948年她就已经牺牲了。
1949年重庆解放后,川东游击纵队的事迹逐渐传开,村民们才得知那位使双枪的女子是一位革命烈士。她的故事在川山村口口相传,成为一段隐秘的红色记忆。但由于战乱和时间的冲刷,陈昌秀牺牲的具体地点逐渐模糊。
一直到2010年3月下旬,川山村村民刘海芳向巫溪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建华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陈昌秀的坟墓就在川山村的安坪,至今仍在。
当地部门了解到了情况之后,立即到了刘海芳的家中进行拜访,真正记得陈昌秀的,其实是刘海芳的母亲,而刘海芳的母亲回忆,当年一位使双枪的女子在黄家垭口牺牲,头颅被割,遗体由村民掩埋。
老太太提到:
陈昌秀使用的是“德国造的盒子炮”,战斗中英勇无畏。
也正是这一消息让党史研究者振奋不已,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寻找陈昌秀的掩埋地,希望为烈士正名。
老人还提到一个令所有人都痛心的事实:
陈昌秀的婆家在云阳桑坪,她当时计划回乡为母亲祝寿,却不幸遇难。
2010年的3月27日,川山村村委确认了陈昌秀遗骸的掩埋地点在安坪,并找到了四位当事人:
许发军、许发强、许发学和黄丙香。
他们均是当年的目击者或参与者,年龄在78至84岁之间。许发强回忆,国民党士兵逼迫他挑陈昌秀的头颅下山,他年仅十五六岁,吓得双腿发颤,只将头颅挑到大江池,随后由村民周佰清继续挑至尖山乡公所。
许发军则讲述了他与周佰清掩埋遗体的经过:
他们第二天上山,发现陈昌秀的遗体躺在杉树下,血流满地。他们用锄头挖坑,以杉树皮覆盖遗体,完成了掩埋。
有了这几位当年在场目睹的村民,陈双枪的历史终于不再被蒙尘,2010年4月4日,清明节前夕,巫溪县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县公安局刑警队法医、县电视台以及尖山镇和川山村的负责人,前往安坪进行遗骸发掘。
四位老人带领工作人员来到黄家垭口的掩埋地,指认了具体位置。挖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一具无头遗骸,身高约160厘米,骨骼向左倾斜。
后来法医鉴定确认,该遗骸与陈昌秀牺牲时头颅被割的特征吻合,与村民描述的无棺木掩埋情况一致。
从牺牲地点、战斗经过和遗骸特征分析,工作人员得出结论:这就是陈昌秀烈士的遗骸。
发掘完成后,刘建华组织人员将陈昌秀的遗骨一根根拾起,装入木匣,就地安葬。巫溪县委党史研究室将发掘情况上报县委,县委和县政府决定在安坪修建陈昌秀烈士墓,并立碑纪念。
2010年8月,这个烈士墓建成。
2015年7月,陈昌秀烈士广场及铜像落成,同年9月,烈士陵园正式启用。陵园的落成不仅为陈昌秀的英魂提供了安息之地,也成为当地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
其实很多人对于陈双枪这个称呼,既感觉陌生又感觉熟,之所以感觉熟悉,就是因为在这几十年的影视作品中大名鼎鼎的“双枪老太婆”。
陈昌秀的故事,就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重要灵感来源。
《红岩》本来就是罗广斌以重庆解放前夕的地下斗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因为罗广斌当年也在川渝地区进行革命运动,他对陈昌秀是不陌生的。
也是《红岩》的广泛传播让陈昌秀的精神走进大众家庭,可惜的是,她的真实经历却在历史中沉寂了半个多世纪。
但不管怎么说,陈昌秀的烈士身份的确定以及她革命故事的定局还是让世人知道了,而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女性在革命中贡献的写照。
她的选择超越了性别界限,展现了女性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担当。她的双枪不仅是武器的象征,更是女性自立与抗争精神的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