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父母爱情》虽然已经播出11年了,但对这部电视剧中某些情节的史实讨论至今依然热度不减。笔者今年1月2日在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发了《探秘——《父母爱情》剧中江德福和安杰生活的干休所》一文后,同样收到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



有不少爱好海军历史的读者询问我:剧中江德福和丁济群就读的那所“海军高级炮兵学校”是在青岛吗?海军历史上有没有一所“高级炮兵学校”?等等。为回答读者的提问,本文就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有关青岛“海军高级炮兵学校”的真实历史作一释疑解答。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炮兵学校剧照

一、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那所海军高级炮兵学校是虚构的,但在青岛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所海军炮兵学校,只是校名中没有“高级”两字。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海军在青岛先后创建过10所学校,其中就有一所“青岛海军炮兵学校”。青岛海军炮兵学校创建于1950年8月24日。成立时名称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校址在湛山大路2号(现香港西路11号)。


德占时期的伊尔蒂斯兵营

这里曾经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于1901年建成的一座名叫“伊尔蒂斯”的兵营,营区占地面积65932平方米,有士兵宿舍和军官宿舍楼各两栋,另建有平房20栋,在紧靠两栋宿舍楼的地方,还修建有一个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的小型训练场。


青岛海军炮兵学校初建时的主楼

青岛海军炮兵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二分部四大站,东北军区炮兵第六师师直及34、35榴弹炮团,西南军区特纵炮兵第十团为基础组建而成,首任校长王效明。学校于成立当年的10月9日开学,由于部队从进驻到开学只有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因此刚开学时遇到许多困难。

首先是缺教员,当时只有炮六师教导队中的6名原国民党炮兵专业人员担任教员。为了解决缺少教员问题,学校党委从机关参谋人员和懂得陆炮操作的干部中临时抽调了66名同志,经过19天的强化集训便走上教学岗位,充实进教员队伍。

其次是缺教材,当时仅有少量的苏军教程,有的还与我军的实际装备不匹配,教员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全靠手抄笔描,硬是编印出了一批应急教材。

再次是教学器材和教学设施更是奇缺,一个大队四个中队500余名学员,共用1门从国民党部队手中缴获的76.2毫米火炮,还是二战时期美国制造的“老掉牙”的岸舰两用火炮。

教室也不够用,个别班次学员就在校园的小树林里上课,还有的干脆在校区空地上露天上课。缺少食堂,一开始有几个学员队在树底下就地野炊和野餐;学员住的宿舍设在校内几个废弃的仓库里,睡在临时搭建的通铺上。


1951年8月,萧劲光视察海军炮兵学校。

就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学校开学后只用了8天时间,就将第一批258名结业学员送到了海防一线,并由这批学员为基础,在青岛组建起了人民海军第一个海岸炮兵营。1951年3月8日,“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更名为“青岛海军炮兵学校”。

1952年9月,海军炮兵学校在从青岛搬迁至烟台,校区地址在烟台市二马路188号。


海军炮兵学校搬到烟台时校内的启瘖学堂旧址

海军炮兵学校在青岛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在这两年中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他们中有不少人多年后成为了海军部队的高级指挥员。如1951年4月海军从青岛炮兵学校半年制毕业学员中,选调了6名学员到旅顺海军潜艇学习队改行学习潜艇。其中有一位名叫高振家的学员,1954年6月从旅顺潜艇学习队结业后分配到刚成立的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先后担任潜艇副艇长、艇长、副支队长、支队长、海军副司令员,潜艇学院副院长、院长、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青岛海军炮兵学校毕业学员高振家海军中将

二、电视剧《父母爱情》中主人公上炮校的时间是1955年以后,那时海军炮兵学校已不在青岛,剧作者为什么还要虚构一所“海军高级炮兵学校”?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两位主人公江德福、丁济群,他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调到海军,组织上把他们送到青岛海军高级炮兵学校学习。从电视剧中不难看出,江德福、丁济群他们上炮校时都佩戴校官军衔。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授军衔是1955年9月。这可以肯定江德福、丁济群他们上炮校应该是1955年9月以后的事。而此时,现实中的青岛海军炮兵学校已经搬迁到了烟台。


电视剧《父母爱情》之所以把主人公江德福、丁济群上炮校的情节放在青岛,这与剧中主人公江德福和安杰谈恋爱结婚有关。剧中炮校丛校长为了解决学校单身军官找对象问题,让在地方医院当书记的爱人帮忙,丛校长爱人杨书记就组织了医院的未婚女青年到炮校参加舞会,江德福在舞会上认识了在医院药房做财务工作的漂亮姑娘安杰,于是两人就开始了恋爱。后来围绕江德福向上级申请结婚时因安杰家庭出身问题而没被批准,丛校长和杨书记从中为他们做了许多工作,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俩结了婚。江德福炮校毕业时把留校名额让给丁济群,自己选择去守岛。这一系列剧情都发生在青岛,如果把江德福他们上的炮校放在烟台,那前期的剧情故事发展就得是另外一种演绎了。

电视剧《父母爱情》的编剧刘静在剧中把主人公上的炮兵学校放在青岛除了剧情需要外,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史实。


1952年9月海军炮兵学校搬迁至烟台后,由南京海军联合学校4个分校中的一分校(兵器专业)搬迁到了青岛,在原炮兵学校的旧址上创建了一所新的海军学校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海军学校”。1954年4月,第二海军学校又改名为“第五海军学校”,到了1957年9月,由南京海军联合学校搬迁至青岛的兵器、机械、舰务3个分校和青岛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全部合并到第五海军学校并组建成立了“青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1960年4月,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改名为“青岛海军高级学校”;1963年5月,南京海军学院政治系合并至青岛海军高级学校组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学校”。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福、丁济群他们在青岛炮校学习期间,炮校旧址上应该是“青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许多读者认为既然青岛有一所海军高级专科学校,电视剧作者把江德福、丁济群他们上的海军高级炮校直接写成在“青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不就与剧情内外的史实一致了吗?为何还要虚构一所海军高级炮兵学校呢?这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电视剧《父母爱情》中主人公江德福、丁济群在现实中是有多位原型人物的,这多位原型人物中就包括了编剧刘静的父亲刘兆贵。


《父母爱情》作者刘静的姐姐刘军讲述父母温暖的爱情故事。

刘兆贵是一位老革命,参军入伍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战后组织上推荐他到烟台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长山列岛守岛。剧中安排主人公们上炮校学习是因为现实中剧作者父亲刘兆贵上的是炮校。又因为上炮校的时间是1955年之后,而那时的海军炮兵学校已从青岛搬迁到了烟台,炮校原址上是一所 “青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

剧作者把海军炮兵学校虚构为“青岛海军高级炮兵学校”,校名加上“高级”两字,其用意可能有三个。

一是那时青岛正好有一所海军高级专科学校;

二是可否理解为剧中的原型人物(包括剧作者的父亲)他们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入学时都是校级军官,职务至少在营职以上(江德福是团职)。营以上军官进校学习培训可能是个“高级”培训班,因此把炮校改名为“海军高级炮兵学校”更突出了他们在校的培训层次;

三是剧作者还有可能是将现实中的“烟台海军炮兵学校”与“青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两所学校组合到一起。既说明电视剧中原型人物上的是海军炮兵学校,又说明那个时候青岛有一所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这种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在文艺作品中并不少见,可进一步增加人们对这部电视剧的可信度。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丛校长和他的爱人杨书记

三、围绕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那所海军高级炮校旧址上的故事一直在延续。

自1952年9月青岛海军炮校搬迁至烟台后到今天的70多年里,在湛山大路2号(现香港西路11号)原海军炮兵学校校址上的故事一直在延续。这里先后创办过第二海军学校、第五海军学校、海军高级专科学校、青岛海军高级学校和海军政治学校。而且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湛山大路26号(现香港西路17号)校区。1969年2月在全军院校调整中,青岛海军政治学校被撤销,从此才结束了在这两个校区办学的历史。

1971年前后,海军北海舰队领导机关从广西路1号搬入了撤销后的海军政治学校两个校区办公。直到今天,这里仍然是北部战区海军领导机关办公地,青岛市民习惯称这里为“舰队大院”。

“舰队大院”按照原来青岛海军政治学校撤销前两个校区的布局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称为“一区”,该区主要为指挥机关办公区, “一区”大门设在香港西路11号,此大门显得非常威严壮观,门口岗亭上站岗的士兵高大威武,引来无数过往行人注目。从大门口往里眺望,可看见纵深处一个营区广场,广场尽头那栋德式建筑的办公楼,虽然经过了124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雄伟壮丽。从大门进大院必须出示相关证件并严格检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入。“一区”西头靠近中山公园也有一个门(西门),门口有警卫。


每逢重大节日“一区”大院内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东区”称为“二区”,该区主要为后勤保障、卫勤部门办公和家属区。各办公区和家属区都有不高的围墙分隔。“二区”的大门设在香港西路17号,大门直通家属院,大门口由小区物业保安管理,外来人员进院跟保安打个招呼就可进入。


出入“二区”家属院大门

两个大院中间有一条“佛涛路”相隔。佛涛路路西为“一区”,路东为“二区”。为方便办公人员进出两个院区,在佛涛路两边也各有进出的门,路西侧进出“一区”的那个门(东门)设有警卫,须经过检查登记后才能进入院内;东侧进出“二区”有进出家属院、小工厂、门诊部等5个门,进出这几个门有的要检查登记,有的无需登记。在佛涛路最南边通往家属院的那个门,进门左侧原是当年海校的一个礼堂,几年前被拆除后在原址上新建起了住宅楼。


佛涛路将大院分隔为一、二区,路牌的一侧为一区

自二十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从最早的海军炮兵学校开始到海军政治学校结束,先后有6所海军学校在这两个大院内完成更迭。为追寻海军院校的历史,笔者曾不止一次来过这里寻找这几所“海校”的遗迹。两个院区的一些多年用于教学、办公的老楼,至今还在继续使用。特别是“一区”内的2栋百年德式建筑(1号楼、2号楼)和其它的几栋别墅式小楼,期间几经保护性修缮,至今还保留着原来的德式风格,与邻近的八大关内320栋西式建筑和海天美景遥相辉映融为一体。

然而走进“二区”内的家属院,院区内新盖的住宅楼与老楼交织在一起,显得有点不协调。特别是院内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苏联人帮助设计建造的3栋苏式教学楼,自学校撤销后被改造成了家属楼。从外表看虽然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但走进楼内一看已是面目全非。因当年设计的是教学楼,楼内走廊很宽,如今连走廊都被间隔成了厨房或储物间。


院内50年代建的3栋苏式教学楼现已改成了住家户(12号楼)


楼内走廊间隔成了厨房和堆放杂物

今年海军节前夕,笔者再一次来到这里,当来回漫步在佛涛路上,环顾左右两个大院,不时停下脚步注视两个院区的老建筑,赞叹当年这些建筑的精巧设计和匠人的高超技艺,它们见证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军院校的发展过程。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这里成为了北部战区海军的指挥机关,特别是“西区”大院,显得格外庄严神秘。透过围墙,仿佛能感觉到指挥员从办公楼里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都使守卫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整个北部战区的每一支海军部队迅速行动。只要院区还在,只要院区内那些老建筑还在,历史就变得可触摸,与院区有关的故事也将会一直延续。

四、从青岛海军炮兵学校到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海军炮兵学校几经变革,一路艰辛,在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75年前海军炮兵学校在青岛成立,2年后搬迁到烟台。在这过程中海军炮兵学校几度迁址,几度易名。在改革中前进,一路艰辛,在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952年9月青岛海军炮兵学校搬迁至烟台以后的首次易名是1959年。那年7月,烟台海军炮校与海军训练基地训练团和空军15航校海军系合并组建海军特种技术学校;到1960年12月24日,烟台海军特种技术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

1970年1月,烟台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搬迁至南京,并将学校改名为第三海军学校;

1974年9月,第三海军学校从南京迁往辽宁锦西;

1975年6月,第三海军学校改名为锦西海军第二炮兵学校;

1978年1月,锦西海军第二炮兵学校改名为海军第二炮兵学院;

1986年6月,锦西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又搬迁回烟台原海军炮兵学校旧址,并与海军第一、第二航空机务学校调整合并,改建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校门

2017年,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与辽宁锦西海军航空兵学院合并重组改建为烟台海军航空大学。至此,由1950年 8月24日在青岛湛山大路2号成立的海军炮兵学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所培养海军航空兵和岸防兵初中级指挥军官、飞行军官、参谋军官、空中战勤军官和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军官为主的高等军事院校。

如今的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是海军指挥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航空航天领域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拥有工学、军事学、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全军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7个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9个全军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除大学本部驻烟台市区外,在青岛设有校区和训练基地,在辽宁葫芦岛、山西长治、河北秦皇岛等地辖飞行训练基地。这所具有75年辉煌历史的海军院校,在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75载历程艰辛,75载奋楫前行,从当初的青岛海军炮兵学校到今天的烟台海军航空大学,一路走来,华丽转身,结局完美!

本文作者:杨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