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 记者 潘志贤

老梁梁洪昌是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迟营镇孙庄村的“史官”。退休前,他是西华县孙庄小学的一名教师,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写日记和作打油诗。退休后,老梁也闲不下来,厚厚的稿纸写了一沓又一沓,记录着他自己的心情,也记下了孙庄村的每一件大事小事。

在梁洪昌的日记里,过去的孙庄村平淡和谐,但却是十里八乡出名的贫困村。孙庄村全名“孙庄行政村”,由孙庄、小迟营、邵蛮楼、吕王庄、梁庄、彭庄6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计545户,2117人,均为农业户口。

2012年开始,团河南省委派驻的工作队入驻孙庄村,开始了定点脱贫帮扶工作。从此之后,老梁一笔一划写的打油诗里,多了“夕阳红文艺队”“老年协会”等“新名词”,有了菜苗绿、蘑菇黑的新蔬菜大棚,添了扶贫车间、光伏产业等“新东西”,村里修了新路,也有了设备齐全的健身广场。从推进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到改善人居环境、精神文明建设,从定点脱贫帮扶到助力乡村振兴,团河南省委十余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让孙庄村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孙庄村村民梁洪昌几十年来手写的日记、打油诗成为孙庄村珍贵的“史料”。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摄

“土路变成水泥路,昔日荒坑变乐园”

“团省委扶贫整二年,村内面貌大改变。土路变成水泥路,昔日荒坑变乐园。”读着梁洪昌十几年前写的打油诗,记者走访面积不大的孙庄村时,踏着的是诗里平整宽阔的水泥路,耳边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也是这些水泥路。

“过去我们都说,村里的路走起来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彭东山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驻村工作队来之前,村里用的还是铺了数十年的土路。“以前出门走一圈,不下雨时候还好,只是招一身的土。要是下雨,那路上就是‘积水和泥’,自行车轮子能陷进去半尺深,走路的话到家就要刷一遍鞋。”

2012年,时任团河南省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许娜带领第一届工作队入驻孙庄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项目资金,在6个自然村之间修建了12公里水泥公路,有效改善了群众出行的难题。

第三任第一书记王璞向记者介绍,第二、第三届工作队入村后,在自然村间水泥路的基础上又加宽、改造了村路,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针对农村生活废水无处倾倒、基本只能泼洒到路上的问题,工作队又争取资金,用两年时间为6个自然村修建了现代化下水道,让污水“有处可去”,村里不再“臭气熏天”。


记者走访孙庄村时,西华县迟营镇卫生院的医生们正在为村民做免费的“定期入村血压血糖检测”。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摄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路修好了,一切都变得很方便。”彭东山说,路修好后,村里腿脚不好的老人也能走出家门,打打牌、晒晒太阳,还有不少人喜欢到新修的健身广场锻炼身体、到图书室看书。

团河南省委入驻帮扶以来,历届工作队根据孙庄村老人多、妇女儿童多的特点,因地制宜,填补大坑、推平土包,逐步修建改善村内文体设施,在6个自然村共建造了超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购置品类丰富的公共体育健身器材。2020年建设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还开办了可以举办亲子活动的妇女儿童之家、青年图书室等。

如今,夜幕下的孙庄村别有一番景致,太阳能路灯沿主干道次第亮起,健身广场上的太空漫步机承载着孩子们的欢笑。“只有把生活上的‘小事’给村民解决了,让村民享受到基础设施的保障,有好的人居环境,才能谈村庄未来的发展。”王璞说。

“集体产业大发展,村民收入年年增”

从孙庄村往南望,连绵不断的蔬菜大棚就建在几里之外。记者到访时,合作社负责人迟红旗刚刚给地里施过肥。他向记者介绍,大棚按照严格的时间安排实行轮作制,“东侧棚里刚刚结过青菜,现在种的是西瓜、番茄和甜瓜。”

2015年,时任孙庄村第一书记许娜领导第一届扶贫工作队推动孙庄村集体土地流转300余亩,新建钢架大棚200余亩,帮助村民建立了“百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时任团河南省委学校部副部长秦倩领导的第二届工作队入驻后,进一步发展合作社,聘请农科院专家指导村民耕作,利用“互联网+合作社+农产品”模式,将孙庄村蔬菜销往了全国各地。


“百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建在孙庄村南侧,连绵不断的蔬菜大棚帮助村民增收。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摄

王璞带领的第三届工作队,自2021年起为合作社连续四年争取到河南省农科院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行动项目支持,累计获得项目资金105万元。合作社的西瓜、甜瓜、芹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定,西瓜更是在2022年入围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合作社也在同年入围了农业农村部“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我们村所有人都是农民出身,有2865亩耕地,‘三农’问题就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孙庄村党支部书记孙战礼说,工作队驻村后,孙庄村承袭几百年的传统农业有了新变化,科学的现代农业让农民收入越来越高,村里更是有了“新产业”。

孙战礼说的新产业,就是坐落在孙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南侧的“扶贫车间”。走进面积不大的车间里,几名贫困户女工正在制作厚实的棉坎肩。

此前,这里是荒废多年的“废地”,杂草丛生,无法耕作。工作队入村后,盘活了这片荒地。2017年,秦倩领导的第二届工作队为了给村里的留守妇女、老弱病残监测户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建立了“扶贫车间”衣馨缘服装厂。如今,服装厂的工人上下班时间稳定,每个月有固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富足。


孙庄村“扶贫车间”衣馨缘服装厂里,几名贫困户女工正在制作厚实的棉坎肩。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摄

工作队还在村里发展了光伏发电产业,为贫困户每年增收1100元。同时利用扶持村集体经济增收的134万元入股加油站,村里每年可以从中收益13.4万元,增加了孙庄村的村集体收入。

“工作队入驻以来,孙庄村村每年的集体收入从0涨到了40余万元。”迟营镇党委书记李华表示,孙庄村的产业发展,不仅对村子本身来说是质的提升,同时也对镇里其他村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为迟营镇带来了更多新可能。

“树立发展新理念,结合实际谱新章”

孙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里,隔三差五就会传来歌声,伴随着生动的乐器演奏,那是孙庄村夕阳红文艺队又在专属活动室里排练了。

“工作队来村里之后,帮我们一起创建了‘夕阳红文艺队’,争取资金购置了乐器,让我们这些老年文艺爱好者有了能自己表演的地方。”梁洪昌告诉记者,刚开始,文艺队请他来做“创作顾问”时他很犯难,“后来看着团河南省委工作队开展的工作,再想想我们日常的生活,我就发现,在咱们农村,农民朋友的事就是最值得写的剧本。”

从此以后,倡导年轻人拒绝彩礼陋习的豫剧《桂花劝母》、歌颂焦裕禄精神的豫剧《焦裕禄》、解读食药安全的河南坠子《食药安全重如山》等自编自演的剧目成为了夕阳红文艺队的“招牌”。

“有了剧本、有了乐器场地,村里的文娱生活变得丰富了起来。”梁洪昌说,倡导移风易俗的剧目不仅让孙庄村的村民演得开心、看得入迷,还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其他村民。“后来剧本更成熟了,工作队和镇上还支持我们到其他村巡演了很多场,争取让大家都一起破除陋习。”

梁洪昌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除了能给文艺队帮上忙,写诗、写剧本也能把村里的好人好事宣传到村外镇外,把工作队带来的新思想新风尚宣传给村里镇里,是文艺创作背后更大的意义。

“扶贫工作队进驻到贫困村,除了物质经济上的帮扶,还得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王璞说,从前,孙庄村和临近村庄都流行高额彩礼、奢侈丧葬,对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很不利。“从第一届工作队到第三届工作队,团河南省委一直都希望能帮助农村破除陋习。文艺队以这些精神为题材创作作品、演出作品,能让村民们对移风易俗有更深刻的理解。”


孙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里,有一间夕阳红文艺队的排练室。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摄

在工作队的推动下,孙庄村还成立了“老年协会”,村里的大小事件,老年协会都会参与策划,村民们“自治自洽”,互相支持,解决家家户户的小问题。老年协会会长吕应前说,如今村民的思想都有相当的进步,“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到老年协会一起商量着办。最近这些年,大办丧事的少了,婚俗也都越来越简洁了。”

如今,每年重阳节,孙庄村都会开展“九九重阳节·孝亲敬老”活动,举办文艺表演,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表彰一批好儿子、好儿媳、爱心商家等先进典型。

“我们在村里镇里活了一辈子,从艰苦的年代走过来,虽说生活一直是越来越好,但最近这十几年来,变化确实太大了。”吕应前说,“要我说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有了工作队帮扶以来,我们这帮老家伙都开始想着,‘我们得多活几年,多享受几年十几年的好日子才行啊!’”

2022年,孙庄村党支部创成河南省首批“五星”支部,并保持至今。经过12年的帮扶,团河南省委帮扶队圆满结束了孙庄村的帮扶工作。2025年2月起,新一届帮扶队进驻到迟营镇前喜岗村,开启了新一轮帮扶。目前,前喜岗村有脱贫户99户378人,返贫检测对象5户17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78户98人。村里已有扶贫车间和特色种养殖业等产业基础,但仍有“种类少、规模小、效益低”的弊端。

团河南省委驻前喜岗村第一书记鲁磊表示,现阶段,帮扶队将先夯实村内基础设施,同时依托现有种养殖业基础,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团河南省委优势,争取青联资源,搭建电商助农品牌。

“我们将在学习孙庄村帮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前喜岗村实际,先期重点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团河南省委的帮扶工作帮助更多村民。”鲁磊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