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选派了一批又一批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健全党组织全面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以实际行动诠释“司法护农”,为乡村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当法槌声从法庭传到田间地头
当制服与沾满泥土的胶鞋相遇
会碰撞出怎样的乡村振兴故事?
带你走进法院驻村第一书记的“变形记”
他们是司法为民的践行者
更是乡村振兴的“冲锋员”!
看书记“变形”
不至田间不知粒粒辛苦,身入群众方晓万家灯火。村里有片农田地势低洼,遇到大雨就成涝害,我跑到县农业局沟通协调,把这块地纳入沟渠连通建设项目,消除了以后的灾害风险。一位村民的孩子患上了紫癜性肾病,治病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几十万外债。我常常去看望并将情况汇报给镇政府,把他家纳入低保,申请临时救助,筹措捐助资金,通过各种救济途径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最近又帮孩子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初中学杂费和教科书费,还发放生活补助,保证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置身乡村,融入村民,实实在在做村民的家人,踏踏实实解决村里的问题,在孟庄村的每一天都有新收获,大事小事都能心生成就。
看书记“变形”
于庄村位于宁陵万亩梨园景区,是宁陵酥梨的核心产区,全村有8000亩梨园,年产酥梨6000万斤。然而于庄村是脱贫村,二星党支部,2024年才摘帽“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村集体产业为零,谋划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每天穿梭在万亩梨园,见证梨树从枯枝到花海到碧玉青果缀满枝桠,我的心情也从最初的焦虑无措变得从容坚定。酥梨的销路和价格是制约村民收入提升的关键。我们成立了“宁陵县百千万农业专业合作社”,村委占股70%,村民合伙人集体占股30%,村委主导发展酥梨种植、收购和销售,拓宽销路,提升价格,还积极协调争取3000平方标准厂房项目落地于庄,为发展酥梨深加工和配套产业打下基础。驻村三个月短暂而充实,简易的村室人来人往逐渐热闹,商讨发展和振兴的场面越来越多,金秋十月,注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我为宁陵酥梨代言,我在万亩梨园等你!
看书记“变形”
脱贫村、二星党支部、产业几乎为零,这是丁庄村的现状。全村629户2771人,4018亩的高标准农田就是村里最大的财富。如何开展驻村工作,入户走访、田间查看,答案就在脚下的农田。我立足实际,从农田抗旱施肥、病虫害防治、粮食收割、土地耕种一点一点打开驻村工作局面。小麦拔节孕穗期后一个月就是收割的季节,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是关键。工作队吹响“集结号”,成立党员突击队,在追肥、病虫害防治的同时,全力排查农田灌溉的机电井,确保通电通水,邀请村里维修土专家,逐井排查维修,确保小麦缺水期能补水成功,实现夏季粮食丰收。
脚下沾泥,心里装民,扎根基层方知初心重量——乡村振兴,从俯下身、沉下心开始。
看书记“变形”
盛夏五月,史井村的蒜田迎来丰收。天气预报显示最近有雨,为避免大蒜受损,我们得赶在降雨前完成抢收。一大早我就领着驻村工作队员来到村民姚国庆家的蒜田。在田间,队员们和村民默契配合,有人挖蒜、有人剪杆、有人装袋,大家早已褪去“娇气”,练出了一身农活好本事,帮助 12 户农户抢收了16亩大蒜。晌午时分,大家围坐在田埂,一边擦汗休息,一边讨论着今年大蒜的收购行情。衣服上的泥土,是我们与村民并肩奋斗的见证,这一季的丰收,更是我们扎根土地、干群同心的成果。
看书记“变形”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把群众装在心里就有方向。与王口村党员群众共赴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红色精神的洗礼中凝聚乡村振兴的合力;走访监测户和脱贫户,不仅记录他们的生活状况,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邀请农业技术员带来培训课,为村民的田间劳作注入专业力量;和村两委班子学习“枫桥经验”,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每一件事,都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在一次次的走访交流中,我看到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感受到了他们给予工作队的信任与支持。
从初来乍到的“罗书记”,到如今与村民拉家常的“小罗”,我已然成为真正的王口人。
统筹策划:省法院宣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