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在北京城里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暗杀未遂事件,谋客是以后大名鼎鼎汪精卫,而谋刺的对象则是摄政王载沣。
在1907-1908年间,革命党人发动过一系列武装起义,都以失败告终,这给革命派很大的打击,革命士气低落。为了振奋士气,这㚈汪精卫就想到了刺杀清政府摄政王载沣,来为革命扩大影响。
汪精卫为革命不顾自身安危的精神,吸引了以后成为他妻子陈璧君爱慕。她听到有人说风凉话,“你有英国护照,万一出事,英国领事馆自会来救你”,陈壁君竟把自己的护照撕成碎片,以示决心。
1910年,汪精卫和陈壁君,黄复生,喻培伦4人组建暗杀小组,来到北京以实施他们的行动。他们以开摄像馆为掩护,每天观察载沣生活,发现载沣每天上朝的路径固定,他们为此制定了周密计划。首先载沣本来必经鼓楼大街,不巧的是当时正在修路,结果载改道了。后来黄复生发现载沣必经烟袋斜街,可那条街上很难租到房子,无处隐蔽。最后,什刹海旁的甘水桥下就成为最佳的爆破地点。那地方当时三面环水,小石桥旁的大树很粗,适合隐藏,树旁还有一座荒废的道观,非常僻静。
刺杀地点选好了,刺杀计划迅速落实。小组有两名成员负责埋炸药,汪精卫负责引爆,陈璧君负责通风报信。炸弹威力巨大,引爆者必死无疑。
1910年4月2日凌晨,汪、黄、喻正埋炸弹,突然发现有“便衣”在桥上窥探,随后还叫来了警察和宪兵,三人紧急撤离,可炸弹太沉抱不走,一起惊天大案就这样败露了。事后,他们才知道窥探者只是过路人。汪、黄被捕,喻培伦逃脱。汪精卫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陈璧君就住在北京,长期去牢里探视汪精卫,表示生死与共。
对于他们如何判罪方面,清廷内部发生了分歧。虽然有很多人主张严判死刑,当时的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主张宽大处理,希望能借此来“缓和人心”。摄政王载沣听从肃亲王善耆的建议,改处死为终身监禁。后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上位,要进行南北和谈,袁世凯便释放汪、黄二人,他们回到南京受到民众夹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