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公众号“看客inSight”的推送 引发网友关注。有人感叹“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流水线上的工人”,也有人说“这篇文章反驳了读书无用论”,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而更多人透过作者的镜头和文字,看到小镇内衣厂的青年们真实的生存状况。这篇文章首发于2017年,标题是 。

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

竞技体育的魅力何在?或许每个人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儿时坐在电视机前看奥运会的我们,或许只关心谁得了金牌。但“竞技体育”的世界远不止这么简单——它是残酷的、苛刻的、紧张的,也是感动的、拼搏的、充满希望的。目光投向更深处,我们会发现,竞技体育不仅仅关乎运动本身,更涉及性别、伤病、流量、教育、社会阶层等等多重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承载着无数人的热血、泪水与梦想,也拥有无数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赛场之外,还有哪些故事?”在本期泛读活动中,我们从这一角度切入,分享竞技体育的多样化报道,以更广阔的视角了解体育世界。

以下是十五期营员的四月泛读~

分享人:姜鸥桐

Day01
2025.3.31


图源:正面连接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正面连接”的,作者朝光。

去年夏天的巴黎奥运会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都要松弛、轻盈——或许人们在无数个议题上彼此对立,但“奥林匹克精神”总能让我们找到彼此的最大公约数。这篇文章从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解读巴黎奥运会,清晰明了地分为三个部分:1. 运动员的B面;2. 奥运会是每个人的体育盛会;3. 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何以松弛,如何与巴黎的城市文化相互映衬。

比起事无巨细,作者似乎更希望通过群像式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氛围”,呈现出人与人、生命与生命的连接有多么美好和动人。不过文中呈现的样本局限于“小红书”平台,有暗广嫌疑。但我还是很喜欢这篇文章。

巴黎奥运会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是否存在奥运会以外的场域,能够跨越种族、国家和年龄,至少在某种层面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往?

分享人:温晴

Day01


图源:Vista看天下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Vista看天下”的,作者张三。

这是去年奥运期间我最喜欢的报道之一,原因在于它同时关注了“银牌”和“团体运动”这两个点。银牌获得者需要付出不亚于金牌的努力,却远远换不来和金牌一样多的掌声,而实际在很多项目上,获得银牌已经是很大的突破;如果团体赛事中没有明星队员,受到的关注更会减少。但是在本次奥运期间,不少报道将视线对准了那些了不起的“银牌”,了不起的团队,让读者觉得更有人情味、更暖心。“唯金牌论”的破除,让大家能够给非优势项目里的运动员更多的关注,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竞技体育中除了仰望巅峰,还可以鼓励进步。

除了“夺冠时刻”,大家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瞬间吗?有哪一幕给你不亚于“金牌”的触动?

分享人:叶佳鑫

Day
02 2025.4.1


图源:人物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人物”的,作者吕蓓卡、张跃,编辑张跃。文章按照时间线发展,较为完整地记叙了任茜、张家齐、掌敏洁、卢为、陈芋汐、全红婵等多位女子跳水运动员的成长轨迹。文章篇幅较长,涉及大量信源与事实,清晰地刻画了女子跳水运动员群像,也让我们得以在跳台之下,看到这些女孩的另一面。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陈奕迅与奥运健儿合唱的春晚节目《孤勇者》下的一条留言:“他们都拿到奖牌了,怎么还能唱‘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发育关、选拔淘汰、网络暴力……这篇文章里讲述的跳水天才的程序迭代,女孩们的眼泪和汗水,足以对这条评论给出答案。

大家会在非奥运时间关注运动员吗?更多关注哪部分内容?

黑佳慧:平时我会关注运动员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些趣事,各位球迷剪辑的一些赛事集锦和训练表现。其实不搜索的话,在非奥运期间普通运动员得到的关注是很少的,加上体育饭圈化使得这种情况更加凸显。当然也有运动员因为奥运会被熟知而被广泛关注,大家也会更加关注那些有望在下一届奥运会或其他国际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

姜鸥桐:关注不太多,但看到相关新闻的时候,有时会为一些曾经的运动员惋惜,在他们的“辉煌时刻”往往面对的是更加严苛的舆论环境或者更加落寞的关注度,但至少现在在逐渐变好,大众对于不同项目和运动员的认识也更加开放和包容,真的很好。所以我也非常非常喜欢这篇文章,通过顺序的讲述,解释了女子 10 米跳台跳水项目真正残忍的地方在哪里,以及其中的运动员们是如何直面这样的残忍、逐渐理解自己和这项运动的。

吴慧涵:会关注,我自己看乒乓球和游泳比较多,平时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赛都会关注。乒乓球有时间的话会看比赛直播,没时间的话就在微博看看比分;游泳一般比较关注喜欢运动员的pb,每次看到他们刷新pb都很开心,有一种未来可期的感觉。我有时候还会“考古”以前的比赛看,读运动员的个人报道,听对谈类播客。当你把一个运动员的过去和现在串起来会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能共情他们经历过的喜悦和难过,也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燃烧着的体育精神。最后想分享给大家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奥林匹斯山的圣火从来不只为冠军的故事燃烧,它是一名平凡运动员不屈的挑战,是普通人也可以在追求极致、超克自我的战斗中成为自己的英雄。”

分享人:易欣宇

Day02


3月23日上午

肖芬在2025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赛场上

图源:剥洋葱people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剥洋葱people”的,作者李冰洁,编辑胡杰。

最近很多地方的马拉松运动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这场竞技运动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在冲线前的最后一秒被反超,会是怎样的心情?文章主人公肖芬在今年的重庆女子半程马拉松中以0.01秒之差败给了另一名选手甘志芳。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我们真实了解到她的感受,也看到了那些在赛场背后的点滴。文章不仅记录了这个充满戏剧性的一幕,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与热爱之间奋力奔跑的故事。清晨5点起床训练、深夜兼顾家庭、因女儿一句“妈妈不陪睡懒觉”而心软……这些细节真实展现了无数业余跑者和职场妈妈的现状。正如她所说:“能站上赛场就已经是胜利”,生命的丰碑,从不只为冠军铭刻。

文章也揭示了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最后一秒被反超,无数次的后悔,网友的调侃等等,在竞技体育中,“享受过程”与“追求结果”能否真正共存?胜负之外,体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你是肖芬,会如何面对“0.01秒”的遗憾与网络评价?她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考。

分享人: 黑佳慧

Day03
2025.4.3


图源:新华社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南方周末”的,作者王兢,编辑陈斌。

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专门去查了一下:围棋算不算“竞技体育”。在刻板印象里,仿佛那些让身体大幅度动起来的才是体育,但脑袋飞速运转怎么不算动呢?这篇文章确确实实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了。文章通过平淡而犀利的评论语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柯洁九段因裁判判罚而退赛这一事件的背景、规则问题以及对围棋文化的影响,逻辑清晰,情感鲜明。其中描述的柯洁在被裁判判负之后的反应、中方教练组的妥协、网友的观感态度等等,角度丰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最后,本文不仅关注了事件本身,还呼吁中国围棋协会采取更多行动维护棋手利益,同时要求韩国棋院做出合理解释。这种呼吁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能够推动相关机构对事件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裁判判罚的争议不论在足球比赛还是乒乓球比赛中始终存在,你认为裁判的判罚是否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分享人:吴慧涵

Day04 2025.4.4


魏巍(左)和叶诗文(右)

图源:人物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人物”的和。第一篇作者林松果,编辑金石。第二篇作者林松果,编辑张跃。

从伦敦的天才少女到巴黎的坚韧老将,《人物》用两篇报道记录下叶诗文十二年间的故事,一个真正“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故事。在竞技体育的残酷法则下,她两次退役又两次复出,穿越失眠、甲亢、0.01秒错失东京的遗憾和无数个“崩塌时刻”,最终在28岁重新站上巴黎拉德芳斯体育馆的出发台。在她的故事里,伦敦天才少女横空出世的瞬间依然闪耀,而那些漫长岁月里微小的坚持更令人动容与钦佩。

叶诗文的职业生涯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竞技体育的悖论——时间对运动员的掠夺与馈赠。16岁时,她以高强度的训练和过人的天赋换取职业生涯的巅峰。28岁时,她学会与年龄和解,用技术与经验弥补体能的下降。第二次重返泳池,她不再被“举国体制”庇护,而是选择像职业运动员一样成为自己的“老板”,掌控训练计划、签约教练和体能师,不仅取得了杭州亚运会200m蛙泳的冠军,更拿到了通向巴黎奥运会的入场券。从“天才少女”蜕变到“独立运动员”,叶诗文坎坷的12年经历是对竞技体育的追问——当年龄增长、体能下降、距离奖牌和荣光越来越远时,是否还能因为纯粹的热爱重返赛场?

若将人生比作泳池,你如何看待“游出自己”与“追逐胜利”的关系?你是否也曾因为热爱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件事?这件事的结果如何,你有怎样的体会?

分享人:黄柏涵

Day05 2025.4.5


嘉璇在拜仁世界队训练

图源:在场外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在场外”的,作者王璐瑶,编辑张钦。

当我看到这篇稿件时,内心万分感慨。我想起了17岁的羽坛新星张志杰,想起了“原点original”的一篇稿件《拯救下一个“张志杰”》。足球,无疑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期待、激情,以及大胆做梦的权利。然而,沉溺于竞技体育的乌托邦也容易让我们忽略一些事情。赛场之上有胜负,赛场之外有喜悲。败方常常得不到大众关注,悲剧亦如此。

生命本该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规则”与“利益”面前,有时并非如此。从个体到集体,从赛场到人间,皆有例证。竞技场上,医疗团队未经裁判允许不得入场的规定是否合理?疫情期间,入院应满足的严苛诊断标准是否必需?一切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却也并不遥远。因为悲剧仍发生在我们身边。应该警醒的是,因伤痛而萌芽的点滴反思,不该被胜利叙事所吞噬;也庆幸的是,我们还能通过言说与记录来对抗遗忘。这种整个社会的遗忘,不汲取教训的遗忘,最终会让人重蹈覆辙。

”张志杰以生命的代价,呼唤一个真正能够托举起生命的赛事医疗准则、一种生命至高无上的赛场最高规则。”不到一年后,一位热爱足球的少年却这样被冰冷的程序和不负责任的官僚机器无情抛弃,令人愤恨、扼腕、不甘。面对郭嘉璇的离去,不应只有一句“我们深感痛心、无比惋惜!”,还需要反思和担责——不仅是个体的责任,更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不要告别郭嘉璇,更不要遗忘他。

当我们关注竞技体育时,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反思?媒体人能做什么努力?

分享人:申嘉仪

Day05


巴黎奥运会等待接机国乒的粉丝

图源:北青深一度

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北青深一度”的今天分享的稿件是来自“北青深一度”的,作者李言、罗一,编辑刘汨。

随着新媒体和短视频的发展,凸显运动员个人形象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球迷粉丝群体也开始“井喷式”地壮大。在竞技体育的光环下,运动员的荣耀与拼搏本是焦点,而饭圈文化以狂热之姿席卷乒乓球赛场,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爱与伤害”的反思。

这篇文章以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为切口,通过现场观众、留学生的亲历者视角生动还原了体育饭圈化的现象:关注超话才能领取物料、观众席上的“争吵”等等。作者也并未止步与于赛场内的的个案,而是将镜头拉远,追溯国乒饭圈化的源头。最后,文章呼吁回归竞技本质热爱赛场,热爱体育,热爱每一位为个人荣誉、为国家荣耀挥洒汗水拼搏的运动员。

文中陈梦的粉丝说:“陈梦的输赢和我去为她加油没有什么关系,暂时忘记生活,去享受她们的每一球才是最重要的。”对偶像崇拜是一件很正常、很积极的事,“饭圈”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粉丝球迷是激励运动员、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排他,对立,拉踩会让积极正向的生态变为乱象。狂热粉丝经济是助力还是陷阱?我们对运动员“热爱”的边界在哪里?

如果你曾为赛场呐喊动容,或为网络的骂战困惑,这篇文章会带你审视“体育与热爱”的窗。

大家看完这些报道有什么感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互动~

系列统筹 | 黑佳慧 叶佳鑫 姜鸥桐

组稿负责人 | 吴慧涵

参与 | 十五期成员

值班编辑 | 陈 健

编委 | 叶沛琪

运营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