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是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的核心措施,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是否应该接种疫苗?

强烈建议:接种疫苗通过模拟病原体刺激免疫系统,帮助人体建立防御机制,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全球范围内,疫苗已成功消灭天花、显著降低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发病率,是公共卫生领域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

二.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1. 预防疾病与降低重症风险

疫苗可显著减少感染特定病原体的概率,例如麻疹、流感、乙肝等。接种后即使感染,症状也较轻,重症和死亡风险大幅下降。如流感疫苗能将高危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重症住院率降低50%以上。

部分疫苗(如HPV疫苗)还能预防癌症等长期并发症,水痘疫苗则可提供终身免疫。

2. 保护弱势群体与群体免疫

婴幼儿、老年人、免疫缺陷者等群体因自身免疫力较弱,更依赖疫苗接种。例如,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可避免新生儿破伤风,老年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减少神经痛等后遗症。

当接种率达到一定阈值(通常70%-90%),可形成群体免疫,阻断病原体传播链,间接保护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

3. 减轻医疗负担与经济效益

疫苗的预防成本远低于疾病治疗费用。以乙肝疫苗为例,其广泛接种使我国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从10%降至1%以下,极大减少了肝硬化和肝癌的医疗支出。

通过减少疾病暴发,疫苗还能缓解医疗资源挤兑,保障社会正常运转。

4.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不同年龄段需针对性接种疫苗:婴幼儿需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如卡介苗、乙肝疫苗),青少年推荐HPV疫苗,成人需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老年人则需肺炎球菌和带状疱疹疫苗等。

国家免疫规划正逐步扩展,部分省市试点将HPV、肺炎球菌疫苗纳入免费接种,未来或覆盖更多成人疫苗。

5.应对新发与变异病原体

流感病毒等病原体每年变异,需定期更新疫苗以维持保护效果。及时接种可避免季节性流行,如2025年流感监测显示,接种后抗体形成需2-4周,早接种早防护。

三.科学认知与行动建议

破除误区:在疫苗正式上市之前,它们已经经历了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查流程,旨在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在接种过程中,专业人员会严格遵守科学规范,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性。此外,接种后在场观察半小时的做法,也是为了进一步保障我们的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风险。

主动参与:家长应按时带孩子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成年人根据职业、健康状态选择非规划疫苗(如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疫苗接种是个人健康责任,更是社会共同福祉。通过科学接种,不仅能守护自身健康,还能为构建全民免疫屏障贡献力量。建议遵循国家指南,结合生命周期需求,积极参与疫苗接种计划。

来源:商丘市梁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