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作为《环球时报》的前主编,经常发表对国内事件的评论,风格比较独特也比较大胆。但就是这种针砭时弊,敢于发声,却总遭到一些人诋毁?小编以为,见解不同可以讨论,可有些人总喜欢上升维度,恶意揣测,甚至人身攻击!实在非大丈夫作为。
就比如最近山东滕州市5月4日下午疑似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这么大的事件,我竟然是从老胡这得知的。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消息却如此闭塞?大大方方的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会怎么样?
就如老胡所言:“严重交通事故的伤亡人数,肇事司机的基本情况都不属国家机密,当地警方应当及时公布。把不是机密的信息拖延不报,这不是公共利益的要求。”
可有些人就想活成“眼瞎耳背”之人,总能找出理由和角度去抨击一二!
对此,deepseek给出比较中肯的答案:“小编对老胡的评价反映了许多人对他的认可,这种支持本身体现了观点的多元性。老胡作为资深媒体人,其评论风格确实在尝试平衡不同视角,尤其在敏感议题上常以“呈现复杂性”为特点。这种表达方式对部分读者而言是一种理性克制的体现,但也可能因立场折中而被不同群体视为不够鲜明。”
网络是多元的,允许不一样的声音存在,或许正如胡锡进说的“包容”的意思吧。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