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正在驯养一批批“听话”的孩子。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被驯得最乖的孩子,被社会毒打得最惨。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养废一个孩子,其实很简单:让他“听话”就好了。
现在的父母会“唬人”,不断给孩子面前挂上胡萝卜,背后却高举大棒,给他们画了无数个211、985的大饼,只知道赶着他们前进,却忘了饥肠辘辘的驴子,可能没有力气走到那一天;
现在老师的教案很“吓人”,最常出现的动词是“狠抓”、“死磕”、“突破”,唯独没有写如何教学生“爱上”学习;
现在的学校会“吃人”,幼儿园时说出十种汽车名字时,眼睛会发光的孩子,读到高中能背几千个单词了,但眼神却空洞如死人;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早就活成了“犯人”,过着三点一线的囚徒生活,考试排名是他们的编号,教室是他们的牢房,错题本是他们的刑讯记录,无尽的作业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只有考上大学那天,才能出狱。
等到出狱的那天,早已习惯了被指挥、被训斥、被压榨的孩子,成功被驯养得服服帖帖,进入职场后,吃苦耐劳、言听计从,恰好成为合格的打工牛马。
中式教育在此刻形成了闭环,多么完美又讽刺。
驯养式教育,让孩子如愿“听话”了
从小到大,中国父母最喜欢一类孩子——听话。
小时候听父母话,上学了听老师话,上班了听领导话。
全然不顾,听着听着,那个只会听别人话的孩子,就弄丢了自己。
那个小时候,发现老师讲错题,却不敢举手反驳的孩子,长大后面对领导训斥,也只会低眉顺目的隐忍;那个面对同学霸凌时攥紧拳头却咽下反抗的软柿子,长大后面对职场不公,也只会忍气吞声;那个不满父母过度安排,却已经习惯性顺从的乖乖女,长大后面对伴侣的PUA,也只会自我贬低,默默内耗。
成人后,当我们训斥孩子“毫无主见”、“软弱无能”、“焦虑无度”时,却忘了当年他们抢着表达自我时,是我们摁下了他所有的想法,扼杀了他的勇气,抹掉了他的自信,在要求他“上课要坐端正,排队要对齐,做题要背标准答案”中,一步步变成工业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成品。

“优秀的绵羊”是如何驯养出来的?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中,那只一摇着铃铛就会流口水的狗,让人看到了何为“驯化”。其实,只要长期把人当狗一样来可以规训,人也可以被驯化。
想要驯养一头“优秀的绵羊”,三招就够了——
1、制度性规训:从时间管理到行为控制
如今学校的管理早已不是简单的作息表,而是严格到纪律规范和行为的量化考核。从课间上厕所只有三分钟,宿舍洗澡只有五分钟,到晨跑需提前早起15分钟,晚自习加餐半小时的时间硬性管理。
从跑操时必须是“人挨人、腿贴腿”的移动方块,上下楼梯必须靠右行走,课间非必要不许出走廊,到吃饭时禁止交头接耳,熄灯后宿管可以随意破门而入,入校的行李检查范围甚至扩大到内衣等私人物品的行为控制。
学校的职权已经不仅限于教书育人,而是通过制度性的规训进行严密管理,将学生置于“全景敞视监狱”中,慢慢磨掉棱角,剥去个性,灭掉激情,最后如同被圈养在狭小羊圈里的绵羊,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孩子的每一天都被切割成仅剩“学习—吃饭—睡觉”的机械循环,成长被简化为与时间赛跑的生存游戏,他们眼中的热气,也会在规训的冰水中一点点凝结成冰,最后像极了《故乡》中被生活压得“石像一般”的闰土,呆板木讷,了无生机。
2、标准化囚笼:用 “正确答案”绞杀多样性
统一的校服、发型,规定的坐姿,固定的摆放位置……这些强制性的管理虽说不通人性,但远不如标准化答案对孩子的伤害大。
如果说国外的老师鼓励孩子发散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那么中式的课堂,孩子即便有独特看法,也会因害怕答错或打破课堂秩序而选择沉默。在回答问题时,更是小心翼翼,力求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
如果你在语文的阅读理解题中,从另一个新颖角度解读了作者的心境,虽语言充满真情实感,但却很可能换来老师一个大大的叉和重重的扣分,理由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不符。
数学题解题有特定的公式,阅读题答题有同质化的套路,作文写作方式有固定模板,就这样,为了更便捷,为了不出错,为了拿更高分,中国孩子的思维早早钻进了标准化的模具里,被所谓“正确答案”的绳索,将天马行空的灵魂捆成了“方方正正的木乃伊”,遗失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雄曾回答过“为什么中国再也出不了钱学森?”这个问题,他表示——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让孩子们从小就失去想象,失去创新的兴趣。现在连小学生都厌学严重,一个小孩从小就被考试压倒,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怎么指望他成为创新人才,成为像钱老这样的大师?”
“我们的大师在中小学时就遭到扼杀。”
3、心理驯化:从恐惧服从到自我规训
马丁·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升级版的“驯化”实验,让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狗,只要靠近笼门就会被电击。时间久了,小狗就会放弃挣扎,即便打开笼门,也不敢尝试逃跑,而是消极被动地继续默默承受现状,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悲观心理。
而成长过程中,长期过度的规范,恰恰让我们的孩子如同实验中的小狗,在打压、管束、规训中,习惯了“服从权威”,逐渐变得温顺、内敛、听从指挥,像被驯化的绵羊,适应了这种被安排好的 “秩序”。
从一开始还会抱怨父母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对不愿意上的兴趣班大声提出异议,到后面埋头书海,只会机械式的上课、做题、考试。当成绩不好,还会继承父母师长PUA自己的那一套,认为自己“考不上好大学,人生就无望。”
对权威的恐惧,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更可悲的是,孩子不仅会逐渐屈服于现状,还会被所处环境所洗脑,顺从地认可了“这样是对的”。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时你恨它们,后来你适应它们,最后你离不开它们。”《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经典台词,恰恰道出了如今的学习困境。
最初,学校为应付上级规定的“双休日不许上课”的政策,要求孩子“自愿”签署《周末返校自习申请书》。即便心有不满,但迫于对权威的恐惧,孩子不得不服从。但是后来,在面对上级调查,麻木的孩子已经学会配合地主动撒谎“学校没有强迫,都是我们自愿回来学习的。”如果谁胆敢暴露真相,还会成为祸害全校的“罪人”,被群体所歧视。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就指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已从肉体酷刑转向灵魂驯化。学校通过制定细密规则(如严格作息、成绩排名),将学生身体转化为“乖顺的肉体”,并内化“规训权力”为自我约束。
从刚开始的“含冤入狱”,到后面自愿戴着枷锁,留在牢房,成为麻木的囚徒,这种心理上的驯化,才是最可怕的刑罚。
鲁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当代中式教育对“听话”的崇拜,恰如这页页 “仁义道德”—— 表面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实则是把教育的“人”字,写成了“囚”。
推翻栅栏,放羊回归,重拾野性
教育博主哈佛亮爸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现在的教育和内卷,其实就是养绵羊。从小就在设定的路上拼命奔跑、复制别人的成功,最后只能成为别人规则下的工具人。”
这些听话的绵羊,出了社会,除了适合当优秀的牛马以外,别无所长。
但反之,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你照着狼养,带一点匪气,狼入羊群,所向披靡!”
他曾经给一群大老板们做过一场分享会,提到“养狼”的观点时,台下的富豪爸爸们会心一笑。他立刻就知道了,这些富豪爸爸之所以今天能坐在这里,绝对靠的不是羊羔的温顺,而是野狼的匪气。
所以这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成功学,早已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育儿经。
“宁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绵如羊”,这句流传民间多年的教育箴言,道破了教育最残酷的真相:在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里,过度温顺的“绵羊型”孩子,终将成为被吞噬的弱势群体。
草原上的狼王从会不让幼崽困在温暖的洞穴,而是在暴风雪中教会它们龇牙的生存法则。人类文明的悖论却在于:当我们用温室取代荒野,用分数丈量勇气,那些被修剪成型的“乖巧绵羊”,终将在真实世界的丛林里失去生存觅食的能力。
他们精通解题公式,却不懂如何在竞争中守住领地;他们擅长微笑点头,却忘了愤怒也是捍卫尊严的权利;他们严格恪守各项规章制度,却不懂在面对不公时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当 985 毕业生在求职市场因“性格太软”被 HR 婉拒,当少年班的神童因竞赛失利而自寻短见,当从小听话的乖乖女,在婚姻生活里活成了任人拿捏的傀儡,我们不得不反思:当教育把“听话”当作最高勋章,是否正在批量生产精致的易碎品?
真正的狼性教育,不是培养攻击性,而是唤醒三种底层能力——
像狼一样敏锐的洞察力、像狼一样坚韧的意志力、像狼一样清醒的自我认知。
1、敏锐的洞察力
只有孩子能够从堆积如山的课本中抬起头,走出“答案速食店”,他们才有机会去观察生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在历练中开拓思维,给出与众不同的答案。
正如达尔文所说——“大自然中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
给出足够的空间摸索,孩子才能既拥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又有校准方向的能力,那样即便未来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也能拨开迷雾,勇往直前。
2、坚韧的意志力
进化生物学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指出——“竞争本能才是人类进化的底层密码。”反之,越软弱越容易被击败,越安分越容易被淘汰。
谷爱凌母亲在纪录片中透露,7岁就带着女儿挑战中级滑雪道,“摔断尾椎骨也要自己爬起来”的训练,塑造了她奥运赛场上逆转夺冠的心理韧性。
狼的坚韧不是盲目蛮干,而是明明伤痕累累,却依然保持逼近猎物的清醒。而这份抗挫耐错的力,恰恰是在弱肉强食的摔打中锻造出来的意志力。
3、清醒的自我认知
教育学者李玫瑾指出——“不敢有冲突的孩子,本质是自我认同的崩塌。”
当“听话”成为生存策略,孩子也就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信仰。
狼群最智慧的生存法则,是永远清楚自己在群落中的位置——头狼的责任不是炫耀尖牙,而是带领族群找到水源。
中国棋手柯洁的父亲深谙此道:他让少年柯洁在围棋道场既当擂主接受挑战,又扮作新手向对手求教,这种“双重镜像”训练,让柯洁在19岁就拥有了“在巅峰俯瞰自己,在谷底仰望星空”的心智弹性。清醒的自我认知,让他敢于勇敢出击,也敢于捍卫自我。
当我们讨论“猛如狼”的教育时,真正要对抗的不是温顺本身,而是流水线教育对生命本真的扼杀。
不想让孩子成为标准化的复读机、权威指令的应声虫、社会规训的活体标本,在人云亦云中迷失了自我,父母和学校需要做的,是给孩子空间,给孩子信任,给孩子留白,让那些该在泥泞中打滚的野性,拥有一片允许撒野、也允许迷路的草原。
风云变幻的信息时代,我们不需要复制千篇一律的 “狼”,而是要培养具有独特生命力的“一匹狼”。
他可以温柔,也可以锋利;他懂得妥协,更懂得坚守;他能在顺境中乘胜追击,也能在逆境中绝地翻盘。他就是他,独一无二的他。
当我们不再用“听话”与“叛逆”、“学霸”与“学渣”、“出息”与“失败”来评判孩子,而是用“生命力是否蓬勃”丈量成长,或许才能真正理解——
所谓狼性教育,是让少年在泥沼里打滚,长出划破迷雾的眼睛,穿越荆棘的脚掌,以及永远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的清醒灵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