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医疗保障局4月30日发布2025年全省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第一期),集中曝光三起涉及康复领域的医保基金违规案件,涉案金额累计超400万元,相关机构被追回违规资金并处以行政处罚,部分案件已移交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案例一:针刺项目“虚增收费”被追责
2024年2月,南平市建阳区童游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群众举报被立案调查。经查,该院中医科2023年普通针刺项目收费数量远超实际治疗次数,造成医保基金损失16.76万元。属地医保部门依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等规定,约谈机构负责人,追回全部违规资金,并处以20.95万元罚款。
案例二:康复治疗师“越权诊疗”遭重罚
2024年10月,邵武康复医院在医保部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突击检查中被发现存在严重违规行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该院康复治疗师擅自替代医师职责,独立开展疾病诊断、制定诊疗方案、开具医嘱、书写病历等操作,以及开展推拿、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理疗项目,违规使用医保基金207.22万元。经核查,医保部门追回已拨付的158.65万元,拒付未拨付的48.57万元,并处以158.65万元等额罚款。
案例三:虚假耗材记录涉嫌骗保被移送公安
2024年8月,上杭阳光妇科医院因群众举报虚构穴位贴敷治疗项目被立案。调查发现,该院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穴位贴敷项目耗材实际用量与进销存记录严重不符,服务数量远超耗材进货量,涉嫌骗取医保基金153.55万元。属地医保部门依据协议追回59.72万元违规资金,暂停该院医保结算,并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在医疗体系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康复治疗师能否操作中医类项目正成为行业焦点。尽管康复治疗师归属西医体系,拥有独立的评估与治疗体系,而中医诊疗项目明确属于中医执业范畴,但中医康复的实际操作中却并不能完全划分开来。
如邵武康复医院案例所示,康复治疗师擅自替代医师职能(诊断、开医嘱),反映出部分机构为追求效率或降低成本,模糊专业资质边界。康复治疗师本应执行医师制定的方案,但实际操作中常因人力不足或利益驱动,突破执业权限,导致诊疗过程失控。
随着医保监管从“结果追溯”转向“过程管控”,康复科中医项目的粗放式发展或将终结。这种变革虽带来短期阵痛,却为康复医学的专科化、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或许唯有划清执业边界,才能真正释放康复医学中西医融合的治疗价值。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来源:医保局官网、康知了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创作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