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有一个关于贝聿铭生平的大展。

作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将东方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主义建筑,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他的作品遍布全球,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想到比贝聿铭早10年去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这对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伉俪,虽在学术与教育领域成就斐然,却鲜有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作品留下来。

如果他们当年选择留在美国,是否会像贝聿铭一样,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呢?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的学术起点并不低,1924年,他们一同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主修建筑学,林徽因则因性别限制转入美术系,但仍修完了建筑学大部分课程,甚至被聘为建筑系助教,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成就。如果他们选择留在美国,他们完全有机会进入主流建筑事务所,参与大型项目设计。

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志向却与贝聿铭不同。贝聿铭的职业生涯始于二战后的美国经济腾飞期,他抓住了城市化与商业建筑蓬勃发展的机遇。而梁林夫妇的学术兴趣始终与中国古建筑紧密相连,在宾大求学时,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这本“天书”成为他和林徽因毕生研究的起点,这种文化使命感,或许注定他们不会成为纯粹的“国际建筑师”。

1928年,梁林夫妇学成归国,本可凭借梁启超的人脉在清华谋职,但他们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远赴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后来他们又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寻找、测绘古建筑。

初涉建筑设计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经展露了他们的才华和独到的思想,比如1932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为北京大学设计了地址馆和北大女生宿舍楼,都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女生宿舍楼的设计,因为考虑到是女生使用,楼梯扶手比一般的要更加细小,这是领先于世界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但他们的建筑设计生涯并没能很好地开展。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们跋涉于战火硝烟中,测绘古建筑、撰写《中国建筑史》,在贫病交加中坚持学术研究,他们从未改变自己的选择和作为。

当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时,也有一些有钱人邀请他们建造房屋,但当遍地烽火,生灵涂炭的时候,这些人照样心安理得地讲究排场和吃喝,这令他们不能接受,一概谢绝。

他们当时是有机会去美国的,许多朋友都劝梁思成留在美国,哪怕是为林徽因的健康考虑,因为在1945年,就有医生断言林徽因活不过5年。但是他们坚持要留在祖国,因为他们怀抱着一种单纯的热情,战后的祖国需要建设,他们愿意为此尽力。

建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投入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尽管他们希望保住的老北京城墙和城楼还是被拆了,但好在他们发现并保住了那么多历史建筑,到今天,更多的人也认可了他们保护北京城的理念,中国大地上,更多的古建筑被保住了。

如果留在美国,他们或许能避开战乱与政治动荡,能设计出更多现代建筑,但代价可能是放弃对中国建筑史的开拓性研究。林徽因曾直言:“如果必须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贝聿铭的成功,建立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极致追求上;而梁林的伟大,则在于他们以学术守护了中华文明的建筑基因。正如梁思成所言:“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若在建筑上完全失去文化特性,将是莫大的悲哀。” 他们的“伟大”,恰恰在于选择了更艰难却更不可替代的道路。当一个人心中有了所信仰的“天命之事”,可以超越所有命运的考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