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每天一本好书籍
曾听过一个故事:
一位禅师他在集市中行走,突然被一个醉汉拦住去路。
醉汉指着禅师破口大骂,满口污言秽语。
禅师只是站立微笑,既不反驳,也不动怒。
而集市中却有旁人看不下去了,他问禅师:“他这样辱骂你,你为何不还口?”
禅师淡然回答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而你拒绝接受,那这礼物属于谁?”
旁人突然一愣,禅师又接着说:“他的谩骂,就像那份未被接受的礼物,最终只能回到他自己身上。”
而这个故事,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通常高层次的人,往往会在关键而选择沉默。
高层次的人他们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早已明白,有些话不必说,有些事不必争。
沉默,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01
在无谓的争执中沉默:克制是最高级的回应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谋士,叫杨修。
他聪明绝顶,经常可以猜透曹操的心思。
然而,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在言语上争高下。
在三国演义有一集,曹操他率军出征汉中,因久攻不下,军中士气非常低落。
当晚,军中传令官便向曹操,请示夜间口令,曹操看着碗中的鸡肋,随口道:“鸡肋。”
而杨修听闻后,立即收拾行装,夏侯惇问他为何,而他却得意洋洋地解释:“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这是打算退兵了。”
后来曹操得知后大怒,认为杨修这是扰乱军心,最终以“泄露军机”之罪将其处死。
杨修的悲剧,印证了老子的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说得太多,反而容易招致祸患,不如适时沉默。
低层次的人,总喜欢在言语上争输赢,生怕自己显得不够聪明。
而高层次的人,早已明白——语言是武器,沉默才是盾牌。
通常在职场上,面对同事的质疑或挑衅,沉默不是等于认输,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
在家庭里,夫妻争吵时,先沉默的人,往往更懂得爱的重量。
海明威曾说:“我们花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六十年学会闭嘴。”
真正的智者,从不会在言语的泥潭中摔跤。
02
在琐碎的得失中沉默:心宽方能容山海
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王位。
有一天,公子纠的谋士管仲,他带兵去拦截公子白,一箭射中他的衣带钩。
公子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骗过了管仲,随后日夜兼程赶回齐国,最终抢先登基。
在逃亡路上,有人劝小白带上更多行李,以防路上缺衣少食。
而公子白却摇头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他轻装前行,放弃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最终赢得了时间,成就了霸业。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往往低层次的人,他们会为了一分一毫的得失去斤斤计较,而高层次的人,他们眼里面只有更远的目标。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人:
一种是菜市场里面的妇人,她们经常都会为了几毛的菜钱,而喋喋不休,她们的声音尖锐刺耳,就好像菜市场的老板欠她们钱一样。
另一种大多数是企业家,他们从来不会在项目亏损时,放下从容,他们也不会一时的失利,而去歇斯底里,而是会冷静复盘,分析原因,而去寻找新的机会。
杨绛先生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而沉默的背后,是面对得失的看透与释然。
工作中,不因小错苛责下属;
婚姻里,不翻旧账去吵骂
而沉默,就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救赎。
03
在情绪的漩涡中沉默:静水深流的力量
在网上看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疤痕实验”:他们在实验之前都会告知志愿者,他们脸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实际上并没有),然后让他们去公共场所与人交流。
结果几乎所有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他们都反馈,别人看他们的眼神充满异样,甚至有人刻意避开他们。
可事实上,他们的脸上根本没有疤痕,一切“歧视”都源于他们自己的臆想。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真相:
我们大多数痛苦,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的过度敏感。
高层次的人,懂得在情绪翻涌时沉默,不让一时的冲动毁掉理智。
北宋时期有一位大文豪,苏轼也叫苏东坡,他的一生充满坎坷,经历了多次被贬。
他被贬黄州时,非常落魄,经常连解决温饱都成了问题,就连一个像样的住所,都是朋友帮助找到的。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反而开垦耕种,以此为乐,后来他在江边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他当时的沉默,不是认命,而是与命运和解的豁达。
在我们生活中,也当如此,被领导批评时,沉默消化,往往比急于辩解更有力量;
孩子叛逆时,有时候沉默倾听,往往比强行说教更有效。
尼采说:“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
而高层次的人,他们懂得用沉默,为情绪按下暂停键。
沉默有三重境界:在争执中克制——不争,是最大的赢家。
在得失中从容——心宽,方能容山海。
在情绪中沉淀——静水,才能流深。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声震人间,而是静守己心。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
沉默之人,早已在精神上的高地收获满仓。
愿你我修得沉默的智慧,在浮躁的世界里,活出高山般的沉稳与深海般的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