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季明智

在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工地上,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对比:120兆帕—这是山师东路站至山大路站区间(简称“山山区间”)中风化石灰岩地层的抗压强度,相当于普通混凝土的4倍;27岁—这是业主代表王德华的年龄,是全项目部最年轻的骨干力量。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当最后一环管片安装完成,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数字,在济南城市地下17米处完成了一次攻坚克难与青春的“对话”。


4月30日,济南地铁4号线最后一段区间“山山区间”(山师东路站至山大路站)实现双线洞通。这条贯穿济南东西的“城市金轴”背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其中,27岁的业主代表王德华作为项目部的“最年轻力量”,用一年半的坚守与成长,见证了这条地铁线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奋斗历程。

从“小白”到“多面手”:三本笔记写满成长

2023年,刚研究生毕业的王德华加入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成为4号线项目部的一名业主代表。初到工地,面对复杂的施工环节,他坦言“连问题都看不出来”。为了快速融入角色,他主动拜师学艺,与经验丰富的同事“同吃同住”,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每一个施工细节。“第一次开工程例会,我连提问都找不到重点,后来我每天都跟着师傅跑现场,最多的一天下隧道了十几次,他指哪儿我学哪儿。他走哪我问哪儿。”王德华笑着说。


翻开他的三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盾构参数、管线迁改要点、风险源管控措施等内容。如今回看,他感慨:“当时觉得天大的难题,现在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五一坚守岗位:“我必须24小时监控数据”

作为山山区间最年轻的业主代表,王德华的日常与“硬岩”一样“硬核”。面对即将贯通的隧道,王德华没有一点放松,而是倍感压力。他说,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有半点差池,尤其是最后的盾构机接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了确保山山区间如期贯通。他早就计划今年五一假期坚守在岗位上,全程值守盾构接收环节以及接下来的后续工作。“接收端风险最高,稍有不慎可能引发涌水涌砂,我必须24小时监控数据。”他说。

在超硬岩层掘进中,盾构机刀具磨损严重,需频繁开仓更换。王德华和团队一起连续值守现场,采用“带压进仓”技术,累计完成多次换刀作业,并引入智慧盾构系统实时预警风险。他的手机里存满了深夜施工现场的照片:“最忙时一天下隧道十几次,微信步数常年霸榜。”

“四大四高”下的青春答卷

济南地铁4号线以“线路长、协调难度高”著称,而山山区间更是集中体现了“四大四高”特点。王德华也在这个区间实现了快速成长。这个区间穿越中风化石灰岩地层,岩石强度高达120兆帕,是普通混凝土硬度的4倍,被誉为“盾构机与硬岩的掰手腕之战”。此外,施工场地狭小、渣土外运受限、交叉作业频繁等问题叠加,让这里成为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


王德华表示非常幸运分到了最有挑战性的山山区间,这是一种成长与磨炼。记者跟随王德华一同进入山山区间隧道,现场呈现出“地下地上立体交响”的壮观场景:地下15米处,直径6.68米的盾构机轰鸣掘进,为了确保顺利洞通,地面层,上百名建设者正在进行车站主体结构施工以及附属工程施工,为接下来的联调联试争取时间。盾构加车站建设的同步进行,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保证了工期。而这背后都需要王德华和他的同事们多方协调,压茬推进各项工作。

目前,4号线全线33座车站主体已封顶,铺轨完成超69公里,预计2025年底通车。

“从‘看不懂图纸’到独立协调多方作业,地铁建设教会我责任与担当。”王德华说。五四青年节这天,他依然坚守岗位,身后是贯通不久的隧道,眼前是即将铺轨的崭新区间。正如他笔记本扉页所写:“每一环掘进,都是城市向前的一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