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张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大佬的合影中,作为东野一号首长的林总,站到了最边上,而东野二号人物罗帅却站到了中间C位。
你知道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摄的吗?为什么林总站在边上,而罗帅却站在了中间呢?除了林总和罗帅之外,其他6人又都谁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948年底,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在林总的率领下,秘密进关,与聂帅领导的华北野战军,共同发起了平津战役。
根据中央指示,两大野战军成立了平津战役总前委,负责战役的前线指挥。在此期间,两大野战军在总前委的领导,共同合影留念,才有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照片上面的8个人,除了前排的聂帅之外,其他七人都来自东北野战军,而且还都是重量级人物。
首先,站在最前排的三人分别是,东野的一号首长,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总,东野的二号人物,时任东北野战军政委的罗荣桓,以及华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一把手聂荣臻。而平津战役总前委,也正是由他们三人组成的。
介绍完前排的三位大佬,我们再来看一下后排的5人。
后排最左侧戴眼镜的将领是黄克诚,作为我军中兼顾军政的双料将领,黄克诚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卓越的战略洞察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所有人都着手和平谈判时,他顶着压力向中央建议“派十万大军抢东北”,并亲率新四军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胜利完成了我军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凭借这一点,他在1955年,力压陈赓等人,位列大将第三。
拍照时,黄克诚任冀察热辽军区政委,东野第2兵团政委。
站在黄克诚旁边的将领是谭政。他是一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是我军中政工将领的代表。拍照时,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在聂帅和罗帅中间,一脸稚气的将领就是我军中有名的“娃娃司令”萧华。他17岁担任红军师长,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21岁的萧华担任幺幺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同年11月,升任三四三旅政委,妥妥的幺幺五师高级将领。
拍照时,32岁的萧华是东野特种兵司令员,东野改称四野后,出任第13兵团政委。1955年,年仅39岁的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站在罗帅右后侧的将领是刘亚楼,别看他在照片中并不显眼,却是东野的三号人物,平津战役中,正是在他的指挥下,我军仅用时29小时就解放了天津。拍照时,他是东野参谋长,东野改编为四野后,出任第14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刘亚楼旁边,戴眼镜,梳着大背头,看上去十分霸气的人是高岗,他也是照片中唯一没戴帽子,没穿军装的人。
解放战争时期,高岗在东北的地位很高,长期担任东野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东北军区成立后,林总是司令员兼政委,高岗仍是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
等到四野南下后,高岗顺理成章当上了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成了东北的最高军政主官。可惜他在后来居然阴谋篡权,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介绍完照片中的人物,我们再来看一下站位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林总站在中间C位,反而是二号人物罗帅站在了中间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平津战役总前委说起。当时总前委由林总,罗荣桓和聂荣臻组成,其中林总是前委书记,是一号,罗帅则是2号,聂帅排第三位。这张照片拍摄时的站位,应该就是按照一二三的顺序,而并非中间是一号位。
其实拍照时,三人应该并不十分在意站位,因为他们早就有过很密切的合作,彼此之间都很熟悉。
红军时期,林总曾是红一军团军团长,聂帅是政委,罗帅是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初期,林总是八路军幺幺五师师长,聂帅是副师长,罗帅是政训处主任。最终,在三人之间的密切合作下,平津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