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全民族的热血抗战当中,国共两党团结合作,谱写了共同抗战的伟大史诗。在与鬼子作战的过程中,国民党军队涌现出许多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如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等等。但是,也有国民党将领,在抗战期间发国难财,积极制造摩擦,面对日军的时候却胆小如鼠,放弃阵地,受到人民群众的唾骂。我们今天的主角汤恩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汤恩伯在对日作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一探究竟。



01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在全世界的各个战场上,轴心国开始显示出明显的颓势。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和缅甸战场,遭到孟军的疯狂进攻,一退再退。为了挽救不利的局面,日军计划在中国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战役的目标,是打通中国大陆的铁路线,将东北的关东军与东南亚的部队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次作战,日本方面将其称之为一号作战,可见日方对此的重视程度。然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以为有英美援助,抗战可以“躺平”,专注于同八路军和新四军搞摩擦,放松了对敌情的监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44年3月,河南境内的日军,将原来轰炸毁坏的铁路和黄河铁桥修复,并在豫北的新乡等地集结部队。日军的这一系列行动,是即将发起进攻的讯号。但国民党方面文恬武嬉,谁也没有在意。4月,日军正式展开大陆交通线作战,第一阶段的战场设在河南。不到两个月时间,日军占领了河南大部分地方,打通了平汉铁路。而在这场被中方称为豫中会战的战役中,国民党汤恩伯部毫无斗志,一溃千里,消息传出,举国震惊。然而,河南人民早就受够了汤恩伯及其部队的折磨,汤恩伯部离开河南,对河南百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02

其实,汤恩伯和他的部队一开始不是这个样子的。汤恩伯是浙江人,年轻的时候,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他曾经到日本留学。在军界的同乡前辈陈仪保荐下,汤恩伯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顺利毕业。回国以后,汤恩伯先是在浙江地方军队干了一阵,北伐推进到长江后,汤恩伯就进入南京的军校当教员。因为与蒋介石是浙江老乡,又有留日经历,汤恩伯在国民党军中升迁的速度很快,30年代初,他担任第2师师长,仅次于第1师师长胡宗南。

1936年,绥远地区受到日伪进攻,作为中央军的精锐,汤恩伯率部前往抗战,与当地的傅作义部配合,取得了绥远抗战的胜利,之后便驻防在北疆。七七事变后,日军一部沿着长城入侵,在南口这个地方与汤恩伯的部队相遇。汤恩伯受民族大义鼓舞,在南口顽强抗敌,阻碍了日军前进的步伐,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声威,成为被传颂一时的抗日名将。



03

然而,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汤恩伯的抗战意志逐渐消退,追求名利的思想在他的意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汤恩伯在抗战期间,长期驻扎在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带,他认为,这里是古代英雄豪杰必争之地,自己现在控制这里,今后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牢牢把控住这块地盘,他对真正抗战的共产党军队毫不客气,长期制造摩擦。为了保证部队的给养,他开始让军队从事商业贸易,以此赚取军费。

我们知道,军队做生意,对战斗力的伤害是巨大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手下八成的人都在做生意,他的部队也是宋军战斗力最差的。汤恩伯不沾染了经商恶习,战斗力自然一落千丈。加上汤恩伯的部队对百姓的剥削,当地百姓把汤恩伯与洪水、旱灾、蝗虫并列为四害。当日军打过来时,有些地方不仅不帮助汤恩伯,反而帮助日军,汤恩伯部的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结语

国民党在河南战场大败亏输,丧师失地,统帅部的战略误判当然难辞其咎,但是像汤恩伯这样的军事指挥官统领大军,国民党军队很难不跌入失败的深渊。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从中或许可以窥见国民党军不如人民子弟兵的地方,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国共成败背后的人心向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