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一下这样的经历:
工作40年,你有33年都被排挤打压,长期待在边缘岗位;
不到30岁,父母和伴侣就撒手人寰,40多岁,儿子又意外过世;
坐过大牢,犯过重罪,大半生辗转于各个偏僻荒凉之地,几乎没回过故乡。
是不是光听着,就觉得无比窒息?
可这,却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真实经历。
苏轼一生可谓命途多舛,仕途三起三落,半世四海飘零。
但他却把这浸透苦难的人生,活得精彩纷呈。
生活困窘时,他开垦荒地,临江赋诗;
仕途失意时,他自创美食,怡然自乐;
身处蛮荒时,他兴办学堂,造福一方……
无论境遇有多难,他都能从中淬炼出对生活的热望,把颠簸的日子,闪亮地过下去。
林语堂曾说: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如果你感到生活黯淡无光,一定要读读苏轼。
所有的困顿与迷茫,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治愈的解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九百多年前,一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从声名显赫的宰相,坠落云端。
因为政敌诬陷,他以蔑视圣上的罪名被关入大牢,随时都有砍头的风险。
没有人知道,苏轼在监狱里是如何度过的。
或许他在死亡的恐惧中备受煎熬,又或许,他早就想好了临终的遗言。
好在三个多月后,天下大赦,朝廷免去了苏轼的刑罚,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官,也没有任何俸禄。
但对苏轼而言,已是最好的结果。
一天,苏轼和朋友去黄州郊外看田宅,途中突然下起暴雨。
大家都没带雨具,一个个躲的躲、跑的跑,狼狈不堪。
唯独苏轼,一边吟咏诗词,一边信步而行。
等他穿过暴雨,刚好看到落日在山头洒下余晖,回想起方才的狂风骤雨,也不过尔尔。
其实,人生路上的诸多苦难,不正如一场场风雨过境吗?
没有人能预知意外何时到来,但却可以调整自己在低谷时的心态。
或许现在的你,也在经历人生风雨交加的时刻。
也许是一次意外的失业,也许是病痛的突袭,也许是物质的困窘……
倘若就此一蹶不振,只会在生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贾平凹有句名言:
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人生没有无法转圜的困境,只有萎靡不振的心境。
只要还活着,一切都有希望,一切都能从头再来。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都别轻易悲观失望,也别让自己长久沉溺在怨气当中。
如同苏轼一般,前行不辍,且行且歌,你终将穿过困境,找到和与现实和解的出口。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熙宁七年,苏轼被降职为密州太守,刚到任职地,他心里就一阵发紧:
这里盗贼横生,蝗灾肆虐,相比起他之前待过的江南,落差不是一星半点。
苏轼心里悒悒不乐,更让他难受的是,因为工作繁忙,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回故乡了。
一年春天,苏轼登上密州超然台散心。
看到满城繁花映着柳树,烟雨朦胧笼罩着流水人家。
他心情舒展了许多,不禁发出感慨:
别沉浸在过去中了,不如烹一壶新茶,斟一杯美酒,趁这大好时光,纵饮开怀吧。
那之后,苏轼渐渐摆脱往日阴霾,开始融入当地生活。
他与民众骑马围猎,与好友通宵畅饮。
往日的阴郁一扫而空,他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
人一旦全心全意过好当下,再纷扰的往事,也会变得举重若轻。
诚然,人生总有些难以迈过的坎。
或许是失之交臂的故人,或许是无可挽回的过错,或许是悔不当初的遗憾。
可对往事耿耿于怀,只会将人生拖入死循环。
生活这趟长途列车,总要往前开,才能遇见下一站的风景。
从现在起,试着丢掉过往的负累,慢慢接纳当下的处境。
当你清零过往,轻装上阵,也将摆脱内耗,步履轻盈地奔赴远方。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
这是一个月夜,苏轼给自己满上了十分的酒,对着月光,静静独酌。
回首前半生,他也曾踌躇满志,渴望加官进爵;
谁料一场乌台诗案,让他从位高权重的宰相沦为罪臣,四处辗转流离。
既如此,大半生的汲汲营营,又是何苦?
虚名俗利,不过人世的一场幻梦。
倒不如归隐田园,弹琴煮酒,自在逍遥。
博主@意公子曾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话做过解读:
一张琴,说的是艺术;一壶酒,说的是生活;一溪云,说的是自然。 在艺术、生活与自然的世界里,苏轼想做的,不过是个天真的闲人。
人活得越久越会发现,世间得与失、名与利,终归是虚无。
唯有遵循自己的意愿而活,才能得到长久的安宁和自在。
快节奏的当下,很多人都被生活的巨轮裹挟着走,有钱了还想赚更多的钱,有名了还想挣更大的名。
结果无意间背负了沉重的精神压力,活得愈发紧绷和焦虑。
真正清醒的人生,不在于外在光环有多耀眼,而在于能否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看淡功名利禄,给内心留一方栖息的空间;
释怀无谓得失,为热爱寻一处生长的净土。
当你把灵魂安顿好,才能修出一份超然物外的豁达,任凭繁华过眼,我自宠辱不惊。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写下这首诗时,苏轼刚从黄州调任到汝州。
虽然不是升迁,但汝州离京城更近一步,苏轼已经十分满足。
赴任期间,苏轼和朋友相约去登山。
两人一同欣赏山间美景,累了就席地而坐,开始野餐起来。
乳白色的好茶,搭配青绿色的蔬菜和新鲜爽口的春笋。
虽然简单,但苏轼却吃得津津有味。
他说:人间最有味道的,还要数这清淡的欢愉呀。
人若保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即便布衣蔬食,也别有一番风味。
见过不少人,总对当下的现状感到不满意。
不是羡慕他人光鲜亮丽的生活,就是抱怨自己坎坷不顺的际遇。
可事事比较,满腹牢骚,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那些真正快乐的人,即便身居陋室,也自得其乐;即便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
原因正在于,他们能在与世界的相处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待阈值,让自己始终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想起林清玄的一句很治愈的话:
生命如果减到极简,一只蝴蝶就能找到无限的花园,一棵树里就有美丽的江山,一朵云里就是无限的天空。
越是乐天安命的人,越能在细枝末节处,发现生活的欢喜。
从现在起,好好感受人间烟火,认真感恩三餐四季,一切美好都会与你不期而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在苏轼众多诗词中,很多人认为最有哲理意味的,莫过于这一首《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游庐山所作,记录的是他登山时,观察到的一个细节:
从正面看庐山,山谷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则山峰高耸入云。
而从其他角度看庐山,也是形态各异。
人身在庐山时,往往认不清它的真正面目。
只有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只有跳出狭隘的视野,在更高维的角度回顾某段经历,才能明白它对自己的意义。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年轻时失恋,觉得撕心裂肺,天都要塌下来;
但多年后再回顾,你却发现正是那段经历,教会了你更好地识人爱人。
中年时意外失去工作,觉得前路渺茫,再也看不到希望;
可多年后再回想,你却发现正是待业期的漫长蛰伏,让自己的心性更沉稳、也更有力量。
很多事情,拉长目光来看,都是命运赋予你的历练机会。
正如余秋雨说的: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装饰上沉陷。
如果当下的你,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千万别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颓靡不前。
要相信,凡所经历,都有意义。
凡事看开些,格局大一点,你所有的经历,都会把你渡往更辽阔明亮的远方。
关于苏轼,看到过一则有趣的热评:
苏轼大半生,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每贬一次,当代的语文课本就要厚上一页。 但与其说他著作颇丰,不如说他每到一个地方,人生的厚度也更深一层。
苏轼的诗词,不仅是他生活智慧的投射,更是他心性历练的见证。
这份通透和洒脱,即便穿越近千年时空,也在影响着后来人。
人活一世,难免遭遇命运的锤打,意外的波折。
如果你觉得喘不过气来,不妨去读一读苏轼。
去感受他超然物外的胸襟,去学习他知足常乐的智慧,去汲取他绝境逢生的力量。
当你从苏轼的诗词里,找到对抗内耗的勇气,所有愁苦自会烟消云散,而你也能拨开生活的阴霾,遇见清风与阳光。
点个,与大家共勉。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