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驿站: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逻辑
作者/孙树恒
一
我来到呼和浩特已经三十多年了,初到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公共设施滞后问题还很突出。那时的街头巷尾,“如厕难”是横亘在日常生活中的尴尬困境。记忆里,总有人为寻一处方便之所愁眉不展,最终不得不将楼的背阴处、墙角、车轮胎旁,废墟里,甚至绿树之下的犄角旮旯,当作临时“应急之地”。
他们行色匆匆,神情紧张,小心翼翼地观察四周,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让他们心惊肉跳。提心吊胆间匆忙解手,一旦被街道上清扫的环卫工人或是热心的社区大妈发现,一声呵斥便会打破这份“隐秘”。有的人慌乱中连裤带都来不及整理,提了提尿湿了的裤子,撒腿就跑;更有甚者,因这种不文明行为常常登上了晚报。一时间,坐在一起相互调侃,成为酒桌上的笑话。
这些场景不仅让当事人狼狈不堪,更如同伤疤一般,暴露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漏洞。随地便溺现象屡禁不止,本质上是城市规划未能跟上人口增长的脚步,公共服务供给与市民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断层。而传统公共空间设计思维的局限,将公厕简单定义为满足生理需求的简陋设施,使其在城市规划中被边缘化、隐蔽化,进一步加剧了“如厕难”的困境。那些年里,公共厕所似乎成了城市不愿直面的“隐痛”,而这一难题的破解,也成了无数市民心底的期盼 。
二
青城驿站的出现,本质上是对城市发展痛点的精准破题。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重点献礼项目,它一亮相便引发热议。不少人对“青城驿站”这一命名心存疑虑:呼和浩特素有“青城”美誉,此谓实至名归;但将公共厕所冠以“驿站”之名,是否有夸大之嫌?毕竟在传统认知里,古代驿站是朝廷设于官道之上的重要中转站,肩负着传递信息、接待往来官员的重任,与厕所的功能相去甚远。
然而,当人们深入了解青城驿站的建设标准与实际功能后,这些质疑便不攻自破。青城驿站以系统化思维打破传统公厕的单一功能桎梏,巧妙地将“驿站”这一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注入现代公共空间之中。它不再局限于提供基础卫生服务,而是摇身一变,成为集卫生设施、便民服务、商业休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在这里,“厕所≠驿站”的传统认知被彻底颠覆,青城驿站的出现,不仅是功能层面的简单叠加,更是城市治理理念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新”的深刻变革。
青城驿站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其颠覆性的功能重构上。从基础便民设施来看,驿站通过智能监控、除臭系统、面部识别冲水等科技手段,彻底改善了传统公厕脏乱差的固有印象,将卫生标准提升到“五星级”水平;而母婴室、残疾人专用设施、第三卫生间的配置,则彰显了城市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截至2023年1月,呼和浩特市共有570座青城驿站。更具突破性的是其复合功能的拓展。部分驿站引入超市、书店、茶室等业态,甚至打造特色美食区,将“如厕”这一短暂行为转化为可停留、可消费、可社交的生活场景。这种“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的模式,不仅解决了驿站的运营成本问题,更创造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新形态。例如去年十月末开业的呼和浩特市新华东街一处青城驿站里的“nia麦麦”馆,每天早晨,这门外就排起了长队,通过将地方“烧麦”美食文化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创产品,既带动了就业,又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三
青城驿站在文化层面的创新,堪称城市公共空间的典范。其建筑风格融合蒙元风情、古典韵味与欧式元素,每一座驿站都成为地域文化的微型展览馆。例如落雁公园驿站的茶吧、佳地苗圃驿站的中式木质结构,不仅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更通过空间设计唤醒市民对城市历史的集体记忆。
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通过残疾人就业、公益属性的植入,赋予文化产品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青城驿站由此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态空间”,它既承载着呼和浩特的历史底蕴,又通过创新表达吸引年轻群体,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代际传递。
青城驿站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设施的范畴,其对城市生态的优化呈现出多维效应。
在环境层面,驿站的普及有效遏制了不文明现象,提升了城市整体风貌;在社会层面,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如“nia麦麦”生产团队)、促进社区互动(如共享阅读空间),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与包容性。
从文旅发展角度看,驿站成为城市新的“打卡点”,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城市文化。这种“微旅游”模式不仅丰富了城市旅游产品体系,更推动了“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建设。青城驿站证明:优秀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四
尽管青城驿站在城市公共空间革新中成效显著,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从功能、运营、资源等维度深入剖析并改进。
功能定位与需求脱节。部分驿站功能失衡,商业设施因选址或运营不当导致闲置,便民设备老化失修。同时,前期调研不足,业态引入未贴合居民需求,如在老年社区设置过多年轻化文创店,却缺乏适老设施,降低了空间利用率。
运营管理机制待完善。多方协作模式下权责划分不清,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卫生保洁、设施维修等问题常出现责任推诿。“以商养厕”模式在客流不足的驿站难以持续,过度依赖财政补贴。此外,缺乏统一管理标准与考核机制,致使各驿站运营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形象。
文化挖掘创新不足。虽然注重文化融入,但部分驿站对地域文化的呈现流于表面,仅通过建筑外观或装饰元素体现,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互动体验设计。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除少数成功案例外,大多缺乏创意与市场竞争力,未能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创收双赢。
空间布局与资源失衡。驿站分布不均,商业中心、景区等区域数量多且功能全,而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覆盖率低、设施简陋,部分居民仍面临“如厕难”。同时,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驿站盲目追求“大而全”,重高端休闲设施建设,轻基础卫生设施维护,影响基本功能发挥。
公众参与融合不足。公众参与多局限于使用层面,较少参与规划、设计与管理。政府和运营方对民意收集采纳不充分,导致驿站建设运营与市民需求脱节。此外,驿站与社区互动欠缺,未能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作用,难以凝聚社区归属感。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加强前期调研规划、完善运营机制、深化文化创新、优化空间资源、强化公众参与等方面改进,推动青城驿站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城市与市民。
五
青城驿站的实践探索,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揭示了三大核心创新逻辑,这些逻辑不仅适用于当下城市更新的需求,更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功能复合化,打破边界的多元共生。在传统认知中,城市公共空间往往被赋予单一功能,如公厕仅用于解决生理需求,广场仅承担集会功能。然而,青城驿站打破了这一固有模式,率先践行“一空间多用途”的复合化理念。它以公共厕所为基础,将便民服务、商业经营、文化休闲等功能有机融合。在青城驿站内,市民不仅能解决如厕需求,还能在超市采购生活用品,在书屋内享受阅读时光,在特色餐饮区品尝本地美食,甚至能参与文创产品的制作与体验 。这种功能的复合化,极大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让市民在同一空间内就能满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功能复合化是未来公共空间的必然趋势。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单一功能的空间已难以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未来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借鉴青城驿站的经验,通过功能的叠加与融合,实现空间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在交通枢纽建设集候车、购物、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在社区内打造包含健身、社交、便民服务等功能的邻里中心。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处公共空间都成为城市活力的“发生器”,推动城市从“功能分区”向“功能融合”转变。
二是文化叙事,地域特色的情感共鸣。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公共空间则是文化最直观的载体。青城驿站深谙此道,在建设过程中深度挖掘呼和浩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将蒙元风情、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每一座驿站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的“文化窗口”。从外观造型到内部装饰,从特色美食到文创产品,青城驿站全方位展现了呼和浩特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风情,让市民和游客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沉浸式感受城市文化的魅力。
未来的公共空间创新,必须以文化叙事为核心。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再创造,赋予空间独特的情感价值。例如,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融入当地的非遗技艺、传统民俗,打造具有文化体验感的场景;在工业遗产改造的公共空间里,保留工业元素,讲述城市的工业发展历史。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虚拟现实等,让文化叙事更加生动、立体,增强公众与空间之间的情感联结。只有当公共空间充满文化内涵,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让城市真正拥有独特的辨识度与吸引力。
三是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可持续发展。青城驿站的成功,离不开政府、企业、市民等多方的协同共创。政府在政策支持、规划引导、资金投入上发挥主导作用;企业通过商业运营、文创开发实现空间的可持续运营;市民则通过参与设计建议、使用反馈以及文化传播,为空间注入活力。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确保了青城驿站既能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又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在公共空间建设中,社会参与将成为关键要素。一方面,政府应转变角色,从“单一建设者”变为“协调组织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空间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社区议事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公共空间真正成为满足居民需求的“民心工程”。此外,还可以借鉴青城驿站中残疾人就业、文创公益等模式,通过公共空间的建设带动社会公平与包容发展,实现城市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青城驿站的经验为解决“千城一面”、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它证明:当公共空间从“功能性容器”转变为“生活发生器”,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有温度、有记忆、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创新不仅是空间形态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社会治理与人文关怀的深刻变革。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