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牧羊


“中国最会做生意的人都在哪里?”这个问题若抛向街头巷尾,答案往往指向这座C临海城市——温州

过去的数十年间,人们习惯于用“炒房团”“皮革厂”等标签概括这座充满灵气的城市。但在商业传奇的背面,温州商人的算盘与温州文人的砚台,碰撞出了“商行天下”与“文贯江湖”间的巧妙默契。


△温州瓯越大地。(图/视觉中国)

这里既是“一片繁华海上头”的千年商港,亦是“云日相辉映”的诗意栖居地。在一以贯之的“搞钱”信仰之外,温州用开放又务实的心态告诉人们:赚钱和风雅,我们温州人全都要

在中国的版图上,温州实在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地方。过去这里人多地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在温州方言中,“水”与“死”同音,因此老百姓常戏称想要走出去只有“死(水)路一条”。

但也正因如此,这批被迫出走的温州商人生来便坐拥最美的风景,也最懂山水间的风雅。


△温州山水,钟灵毓秀。(图/视觉中国)

在道教文化中,“洞天福地”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而温州“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的地理布局,让它成为浙江省内洞天福地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人们或许少去寻访这些“仙人居所”,但散落在温州各处“临江海,坐山之内隅”的洞天福地,或许是古时文人隐士在温州遍览群山,留下山水文墨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说温州最出名的山水诗文,还与城中一屿相关。“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山水诗人谢灵运在永嘉郡守任上创作的一首《登江中孤屿》,完美诠释了温州江心屿的奇秀。


△温州江心屿。(图/视觉中国)

自此之后,李白、杜甫、孟浩然、陆游、文天祥等诗人纷纷在此留下山水诗作,温州乐清人王十朋在江心寺题写的绝妙佳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更是将江心屿的天地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

全国还没有第二个岛屿,拥有如此数量的诗词,并让一众名家均如此流连。而此方水土上,雁荡山的险峻、楠溪江的灵秀、洞头岛的渔歌,都让永嘉成为文人墨客格外钟情的山水桃源。


△温州乐清雁荡山。(图/视觉中国)

有诗便有酒,无诗酒不雅,诗无酒不神,温州的酒文化同样不容低估。虽然在全国来说温州酒名气不大,但并不妨碍酒成为温州人生活的重要注脚。

温州所产酒多为黄酒,被称为“酒中之精华”的温州老酒汗,100公斤优质黄酒只蒸提酒汗1公斤左右,品质清冽醇芳,饮后香留齿颊。另一特色酒米醴琼,独特的以酒酿酒的技术让它入口醇甜,不辣口,却极易醉人。南宋文学家叶适曾形容它:“琥珀银红未是醇,私酤官卖各生春。只消一盏能和气,切莫多杯自害身。”


△温州梭子蟹炖酒。(图/视觉中国)

温州家家户户都喜欢自己酿酒,作进补、调味使用。每家每户做菜时,灶前都要有一瓶老酒。许多温州菜如酒炖河鳗、姜酒纱面、酒醉花蛤、酒糟带鱼、酒炖猪心,都是用酒为食材增色增香。

除此之外,温州人正月要摆正月酒,清明摆清明酒,端午摆重五酒,八月十五赏月摆团圆酒,九月九吃重阳酒,十一月吃冬节酒,十二月除夕摆分岁酒。

把一年到头的生活,用一桌桌宴席、一杯杯黄酒连接起来,便是滋味丰富的温州岁月。


宋代《方舆胜览》记载,温州“土薄难植”,农耕不像其他地方一样重要,便营造了温州人重商的观念。

于是,民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在手工业和商业上的经验和智慧,发展纺织、制瓷、造船等行业,使温州成为重要的手工业加工基地和商品集散中心。

宋、元时期,温州已是滨海的重要商贸城市。永嘉县的商业税高达二万五千多贯,是当时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

繁荣的商贸让文化行业日渐发展,我国著名戏剧南戏便在温州产生;教育事业也蒸蒸日上,世称“温多士,为东南最”,宋代时温州出了1307名文科进士,被誉为“东南邹鲁”。


△温州市瑞安市玉海楼,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图/图虫创意)

主张“事功”的永嘉学派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永嘉学派反对空谈心性,主张“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反对“贵义贱利”。

这种“不唯书、只唯实”的先锋性,在近现代演化为“温州模式”。温州商人惯于以家庭化小作坊生产的模式,从一枚纽扣、一个打火机开始“从小做到大”。

他们还敢于冒险、不辞辛苦、主动寻找机会,在人人等待工作分配的时代,就凭借一身闯劲走出温州、闯荡全球,最终拥有了遍布全世界、名扬海外的“温州商会”。


△(图/《温州一家人》)

今天的温州,商业氛围浓厚,民营经济发达,永嘉学派的思想已经在瓯越大地深深扎下根来。

温州人还普遍都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人人想当“老板”,尽管只能拥有几平方米的小铺面,但只要是能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与才能的小地盘,就能成为温州人最好的追梦基地。

如今,温州是现代“东亚文化之都”,也是能保持经济活力、让温州商人“上山下海”不断拓展的商业之城。这个颇具文化气息的东南小城培养出中国最会赚钱的一批人,从来都不是偶然。


如果亲身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或许会惊讶于此处寺庙之多:温州寺庙数量高达1438座,位居全国第一。除此之外,还有阁、堂、庵、院、殿、洞等各式宗教场所,各种信仰与文化兼容并包,每一个城市转角,都可能遇到准备前去礼佛的人们。


△温州巽山。(图/视觉中国)

温州人最熟悉的一首童谣《叮叮当》,也提及寺院禅机:“叮叮当,啰呵哩,山脚门外啰呵哩。啰啰哩,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哪啰呵哩,妙果寺里猪头钟哪,呵咋。”

前半首歌中提及的温州来福门一带,是古时热闹的城门之一;孤老堂类似敬老院,有着“孤老堂里挑好汉”的传说。后半首唱到城中松台山上松林叠翠,有一口宿觉大师饮用过的“仙人井”。南麓妙果寺名语出梵典,意为三密相应成就殊妙胜果。

传说寺内曾有一不知名姓的客人在此修身,尽吃猪头肉,并把骨头都埋在山麓的坑井里,言道七七四十九天后铸成一口大钟,后果真应验,将此钟命名为“猪头钟”。


△温州妙果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书“宿觉名山”匾。(图/视觉中国)

简短几个音符,便将温州市井烟火与宗教传说结合在一起,并在歌声中代代传承。正如这首传唱几代人的童谣,温州的城市空间总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江浙城市的、复杂多样的美感:

工厂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众多寺庙宗祠与家庭作坊毗邻而居。五马街中西合璧的建筑下飘着猪脏粉的香气,梧田老街水街水市上仍能看到古温州的繁华。

封闭与开放在此微妙平衡——温州人讲着堪称全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宗族网络支撑着“抱团取暖”的商帮文化。但只要有诚意与能力,外来者亦能和谐融入“温州一家人”的江湖。

这种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底层逻辑,恰是温州最迷人之处。在功利与诗意间,温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三种道路。

参考资料

[1]《叮叮当》里藏着哪些动人故事 | 温州新闻网

[2]人民至上 实践第一——温州“探路者”的担当与使命 | 人民政协网

[3]董海娜,金荷仙,郑青青.(2021).人文与山水视角下温州洞天福地特征研究.中国园林,37(07),43-47.doi:10.19775/j.cla.2021.07.0043.

[4]洪振宁.(2020).温州文化血脉与人文特色的再认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doi:10.13669/j.cnki.33-1276/z.2020.056.

[5]戴嘉宝.(2012).温州的人文地理中国酒,(06),23-24.

[6]赵璧.(2025-03-07).挖掘温州商港文化的多样性特质,新华日报,048.

[7]倪孟达.(2023).永嘉学派与温州地域文化的耦合性.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3(03),32-37.doi:10.13669/j.cnki.33-1276/z.2023.037.

[8]陈凯.(2020).瓯江山水诗路与温州人文精神.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05),103-108.

[9]王一龙.(2014).温州饮食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海洋学院).硕士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iIrmkp53LzwyumpAIpotKn1SvBArqXMoWrwizYR64s9qN2gMu5-4s-9S77xq5-Jqlu7zZNQJ5RU-Q6aQlkAUtHS9Gi0MQPHoCJOOaPTUBFRQa_6TEWDzf2dP5vWgeOzF5kN8UXydT-Uud9zJS4-c-vtAvEAM9qAz7-IXLmF71O3wkOYBr5IcVSLdI1mOK-KQw5b62eyY_6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10]“温多士,为东南最”宋代温州就有7位状元,9位省元!温州古地图哪些地名与状元有关?| 温州都市报

编辑:曾宝气;校对:遇见;排版:彭圣婕


“你对温州的印象是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