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除了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后方的医务工作者同样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救活了千万条鲜活的生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共和国的功劳簿上,比如说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他叫殷希彭,曾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殷希彭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
1900年,殷希彭出生在河北安国市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殷希彭从小刻苦读书,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河北省立医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28年,殷希彭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获得日本东京庆应大学病理学博士学位,于1931年回到国内,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病理学主任教授。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由于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华北地区很快沦陷,殷希彭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非常失望,拒绝南撤的命令,带着全家老小回到老家安国县小营村躲避,后来殷希彭又两次拒绝出任伪职,坚决不为日本人效力。
当时的殷希彭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但他心中仍有一颗爱国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殷希彭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才是真正抗日救国的队伍,听到18岁的长子殷子刚要报名参加八路军,殷希彭表示支持:
“当八路抗日救国,我不阻拦你。每个中国人都有救国的责任,你虽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有这个志气我很高兴,不然留在家里,还不是当亡国奴!我也不能留在家里当亡国奴。”
1938年9月,新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上门动员殷希彭参加八路军,此时殷希彭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12岁的次子和5岁的幼子,还有寡居的嫂子等人,一大家子都要他来照顾,然而面对家国危难,殷希彭还是选择告别家人,奔赴了敌后战场,来到冀中军区卫生部报到,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冀中军区的医院被敌人在“扫荡”中破坏,急需组建一所卫生学校,在聂荣臻司令员的支持下,殷希彭与白求恩、江一真等人一起组建卫生学校,殷希彭担任学校的教务长,白求恩牺牲后,这所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殷希彭先后担任副校长和校长的职务,不仅为抗战前线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医务人员,也为新中国军事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殷希彭在卫生战线为革命工作的同时,他的家庭也为抗日救国作出了重大牺牲,殷希彭的长子殷子刚,1943年在突袭阳泉火车站的战斗中为国捐躯,半年后,殷希彭的次子殷子毅在神仙山“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半年内连丧二子,殷希彭肝肠寸断,但他依然强忍悲痛,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战。
1942年,殷希彭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殷希彭调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第一军医大学,殷希彭被任命为校长,在第二年的授衔中,殷希彭被授予少将军衔,跻身开国将军之列。
1958年,殷希彭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63年升任为院长,1966年,殷希彭出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在接下来的十年运动期间,由于长期辛劳工作所致,殷希彭心力交瘁,一病不起,于1974年12月病逝,享年74岁。
殷希彭去世后被追认为烈士,老首长聂荣臻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