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华丽的书衣成了想要翻阅这本书的一个动因,毕竟主角是蝴蝶,总带着点各种童话色彩的浪漫气息,当然这并不影响这本书是一本严谨的自然科学著作。
书中描述了学者团队对几种濒危蝴蝶的保护历程,有些蝴蝶因为保护得当物种得以存续,有些则因为这种那种的原因,在某一个人们无法察觉的时刻,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最后的蝴蝶》
很多时候成年后从事某个职业不是因为某个伟大的理想要去实现,可能就是谋一份差事,做学术也是这么回事,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与故弄玄虚的仪式,而是用通俗的话说我发现了什么以及可能会出现什么影响之类,诸如此类的一些思考,涵盖成熟的或者不成熟的思考。
“大一和大二,我的工程学和经济学两门课都挂了,我才决定踏上保育生物学这条路。然而,除了知道要出野外,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很欣赏作者自述的“黑历史”,带着点朴素的坦诚。换而言之,作为学者这就够了,坦诚是做学问最需要的品质。
《最后的蝴蝶》插图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万万想不到,一定程度的山火焚烧对于艾地堇蛱蝶的保育是至关重要的;又比如霾灰蝶的幼虫会分泌蜜露,然后蚂蚁吃掉蜜露,将霾灰蝶的幼虫带走……畜牧的肆意扩张,将蝴蝶寄主的那些原生植物大肆破坏,对于蝴蝶种群的延续也是致命性的。当然这些都是学者团队十几年或者数十年观察分析所得出的,他们努力去控制那些导致濒危蝴蝶数量锐减的主要因素,但是结果并不是会像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一样尽如人意,很多时候还是在探索,力求寻觅那些蛛丝马迹间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
曾经我觉得很多稀有的蝴蝶品种,多是大而美丽,翅膀上有着迷人的亮蓝色,或者亮眼的光斑之类,作者这样写道“在一定程度上,这源于人们对蝴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从曾经的知名物种到后来鲜为人知的物种,甚至是亚种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进步也表现在稀有蝴蝶的外观上:一个世纪前的稀有蝴蝶是大型艳丽的,到本世纪中叶变成了小型美丽的,而最近确实那些小型而朴素的了。”对于普通的似乎极易忽视的部分的重视,才是难能可贵的,这充满了人文关怀,宛若春日暖阳,普照生灵。
《最后的蝴蝶》插图
本书从头至尾对于非专业的读者都非常友好,除了最后的结语,感觉很仓促,仓促到让读者不知所措,但瑕不掩瑜,还是给人很多启示。还是的研究也好,生活也好,都离不开接地气,当你真正面对它,观察它,参与其中,你或许才能知道一点点所谓的真相,当然还是那句话,离我们最近的永远是真实,最远的永远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