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楔子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很振奋人心。说上海规划资源局发布《美丽中城营造 | 上海中城地带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启动》,而这个“中城地带”的圈,我有些似曾相识。(如上图)


因为前几年有个“金色中环发展带的规划,似乎和这个“中城地带”很相似。(如上图)

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啥关系呢?对我们普通人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02

金色中环

我先将两者的内容分别介绍一下,然后再将两者的异同做一些分析。大家先来看“金色中环发展带”吧。

在全长70公里的上海中环线中,中环浦东段长28.7公里,约占中环全线41%。

  • “金色中环”发展带

是浦东新区“十四五”时期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提高城乡建设品质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时期实现“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构建“中环经济发展带”的重要载体。


  • 总体目标

重点围绕浦东中环,建设“金色中环发展带”,依托产业、生态和空间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完善配套服务、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技创新标杆区、新基建和新理念的实践区

  • 研究范围

金色中环规划 重点研究范围 约2 4 平方公里 主要 包括 3个市级 公共中心 前滩中央活动区 、张江副中心、金桥副中心 ,及5个潜力地区(即张江集电港、御桥、新杨思、三林环外、沪东区域)。




研究范围扩大至中环浦东段两侧约3-4公里区域,约108平方公里,涉及三林、东明路、沪东新村金杨新村和浦兴路街道,及北蔡、康桥、张江、金桥镇。

  • 规划成果

截至2024年,“金色中环发展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推动浦东GDP从1.3万亿增至1.8万亿

前滩、张江、金桥等重要节点均已成熟。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效应,金色中环将成为上海新的城市发展骨架,推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03

中城地带

再来说说“中城地带”这个概念,其实目前还不是规划,只是一个城市设计的方案征集

那么,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什么关系呢?

一、从法定地位和法律效力‌来看,

城市规划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是法定规划,具有强制约束力,而城市设计属于非法定规划,多为指导性内容‌。控规侧重二维用地指标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而城市设计强调三维空间形态塑造‌。

二、两者互为补充和相互验证‌

城市设计是对控规成果的检验,可以通过城市设计手段、方法、思维来改进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城市设计的成果内容可以转化为控规的地块开发控制要点,使其具有约束效力‌。城市设计通过对空间方案的验证,帮助控规指标的合理性和实施性得到优化‌。

三、从实施路径和灵活性‌来看

在城市规划中,控规提供建设强度和功能布局框架,而城市设计通过空间形态引导条款优化控规。重点区域会通过城市设计优化控规,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控规中的空间形态引导条款‌。城市设计在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和市场需求时更为灵活,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中城地带”的概念,实施落地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加上浦东已经实施过“金色中环”发展带,所以 “中城地带”被坊间称为“ 金色中环2.0”版。


01.征集目标

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目标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促进主城区核心功能提升集聚强化与市域新城带和大都市圈的空间一体与辐射带动,集中推进中城地带的整体更新区域发展和示范引领,积极营造具有典型时代特点、上海特色、中城特征的超大城市整体天际线、开放韵律边际线、近悦远来风景线,全力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02.设计重点

聚焦“上海2035”总体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整体谋划、统筹资源,联动功能板块,优化中环轨道交通选线,为城市提供区位优越、集中成片的战略发展新空间

  • 突出品牌塑造

立足上海战略定位与中城区位特质,挖掘历史积淀、依托资源禀赋,通过高水平城市设计提振区域发展,塑造中城品牌,创造城市发展新动能。

  • 突出空间赋能

充分利用区域蓝绿资源基础、交通资源优势和人口富集特点,通过功能谋划、空间优化、活动策划,促进区域生产、生态、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实现城市空间高效益。


03.设计范围

聚焦规划环形轨道交通线及其沿线重点板块,涉及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普陀区、长宁区、徐汇区、闵行区7个区

以双江路、沪嘉高速、老沪闵路和华夏高架路为边界,将设计范围分为北、西、南、东四个分段

  • 北段特色

为江海门户、棕地再生,衔接“大吴淞”聚焦产业空间转型,以蕰藻浜为主脉,串联三岔港、吴淞创新城、大场机场、南大桃浦等重要板块;

  • 西段特色

为枢纽门户、智启飞虹,衔接“大虹桥”塑造城市门户,连接虹桥东片区、漕河泾开发区莘庄副中心

  • 南段特色

为创新策源、绮梦绿洲,以张江科学城为主题,串联徐汇三林滨江、北蔡楔形绿地、张江副中心川沙副中心

  • 东段特色

为乐居望海、港口转型,以浦东运河为骨架,串联外高桥港区、高桥、曹路、唐镇等产业和生活片区。

“中城地带”城市设计方案征集计划2025年5月中旬启动应征设计,第二季度推进概念方案,第三季度推进区段方案深化。

什么时候变成“规划”,什么时候具体实施让我们拭目以待


04

轨交26号线

上海轨交26号线, 作为继4号线后的上海第二条轨交环线,一直被广泛讨论。不同时期,网络上也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


最早的版本

26号线串联起的重点地区有:漕河泾开发区、临空园区、桃浦开发区、市北高新区、杨浦滨江、沪东金滩、金桥副中心、张江副中心、孙桥、新杨思、徐汇滨江等。(如上图)


再后来的版本

26号线出现了多个走向设想,并有逐步扩圈、沿途涉及更多环城板块的意向。(如上图)


最近的版本

地铁26号线在西部、北部及东部三个方向进行了显著的扩环调整。 在新规划方案下,起始站点设于宝山区真金路站,它将沿外环周边经过宝山、静安、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徐汇、闵行、长宁、普陀及嘉定,并最终形成闭环。全线长度约95至100公里,或将跃居为中国最长的城市地铁环线。(如上图)

再结合“中城地带”的这次城市设计竞赛来看,两者的关系是越来越紧密, “中城地带”规划落地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加了


05

异同点

虽然”中城地带“还在城市设计阶段,但是它必将和”金色中环“一样,成为上海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战略规划

而两者之间,既有继承性也有升级性,具体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01.时间线与规划定位

金色中环:2020年启动,是浦东新区主导的“半环”规划,聚焦浦东中环沿线(约28.7公里),涵盖前滩、张江、金桥等核心区域,目标是打造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融合的黄金走廊。截至2024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中城地带:2025年提出的,覆盖范围更广,横跨浦西和浦东的中外环间及延伸区域(总长约100公里),涉及7个行政区,目标是串联市区与五大新城,形成产城融合的“经济动脉”。所以被称为“金色中环PLUS”或“金色中环2.0”。

02. 规划理念的延续与创新

延续性:两者均强调产城融合,通过轨道交通(如中环线、规划中的26号线)串联产业与居住区,推动区域价值提升。

创新性:中城地带更注重全域整合与存量更新,从“点状开发”转向“带状联动”,破解外环内外发展断层问题。例如,通过26号线(规划中的百公里环线)连接孤立的五大新城,形成“金色花环”结构。

03. 轨道交通的协同作用

金色中环:依托中环高架及既有轨交(如4号线),但未形成完整环线。

中城地带:以26号线为核心,规划一条覆盖中外环至郊环的超大环线(约100公里),连接吴淞、虹桥、张江、唐镇等板块,成为“新环”骨架。该线路将优化原有中环交通布局,强化区域联动。


06

结束语

有人说“中城地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保房价,我想如果按照这个规划实施,保住房价可能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目标。

当轨交第二条环线建成之时,市民的出行将变得更加便捷,产城融合也将更紧密,上海的经济也将更上一个台阶,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进一步提高。

虽然“中城地带”还处在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的阶段,但是它作为“金色中环”规划的升级版已经深入人心了,愿规划能早日落地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