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6期 美术新闻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阅读载体经历了从古老画卷题跋、竹简书法,到纸张印刷图书,再到如今电子屏幕的深刻变革。每一次革新,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我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生态。特别是在美术领域,阅读载体的变迁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审美体验以及艺术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数字化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有人担忧纸质画册终将被电子画册所取代。然而,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却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状况总体向好,数字化阅读持续普及的同时,纸质阅读仍保持稳定。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因素。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美术阅读层面催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画册珍藏家”与“数字艺术探索者”。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与美术作品互动,共同推动了纸质画册收藏与电子美术资源共享的并行模式。
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的发现为我们理解这一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他指出,人类大脑借助空间形成认知地图,进而产生记忆。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大脑都在尝试构建这样一幅认知地图。然而,纸质书与电子书在构建认知地图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有心理学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读纸质书的受试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故事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并回忆起具体细节在书中的位置。这是因为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如翻页、触摸纸张等,与故事进程相伴发生,这些变化连同双眼可见的信息,共同构成了阅读者定位书中内容的线索。而在阅读电子书时,缺乏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记忆,读者大脑中难以构建完整的认知地图,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被提取。
这种差异在美术欣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人们沉浸于纸质画册的欣赏时,大脑负责视觉处理、情感反应和记忆形成的区域活跃度相较于电子阅读更为显著。纸质画册的质感、色彩、线条在指尖的触摸下变得更加生动、真实,引发了一种深度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如同细品一杯陈年佳酿,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画册珍藏家”而言,纸质画册不仅是一种欣赏作品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们珍藏着各类美术画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敬畏。
与“画册珍藏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艺术探索者”。他们是数字时代的艺术先锋,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浏览美术馆的在线展览、艺术家的个人网站、艺术论坛等。数字阅读对于他们来说,是便捷、高效的艺术探索工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他们能够迅速接触到最新的艺术动态,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数字阅读让他们的艺术思维更加开放,更加适应这个多变的艺术世界。他们乐于在数字海洋中遨游,寻找那些独特、新颖的艺术作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值得注意的是,“画册珍藏家”与“数字艺术探索者”的共生并没有导致纸质画册和电子美术资源的对立,相反,他们创造了纸质画册收藏与电子美术资源共享的并行模式。这一模式如同美术领域中的双翼,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科技的无限可能。
对于“画册珍藏家”而言,纸质画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艺术的传承。他们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收藏那些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画册,将它们视为艺术的宝藏而代代相传。同时,他们也并不排斥电子美术资源,他们也乐于利用电子设备来获取那些即时性的艺术信息,或者是在不便携带大量纸质画册的情况下,满足自己对艺术欣赏的需求。
电子美术资源共享是数字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新福祉。通过美术资源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经典名作还是新锐艺术家的创作,都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并欣赏。这种共享模式不仅降低了欣赏艺术的成本,还提高了艺术的普及率,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它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作者系《中国美术报》美育中心副主任)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