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
52cm × 36cm
1984年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水彩画就风靡青岛,并延伸至整个山东半岛。一大批有志之士投入到水彩画本土化发展的研究当中,将水彩画的浪漫典雅与齐鲁文化的博大厚重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灵动、靓丽兼具典雅、厚重的,富有山东地域特色的当代水彩艺术语素。他们为山东培植了适合水彩生长的土壤,夯实了山东水彩发展的基础。靳涛先生就是山东水彩的奠基人之一。
靳涛
出生于1926年,山东烟台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山东水彩画会名誉会长。1945年参加工作时即从事美术创作,曾任山东省文联美术编辑,山东美术创作室副主任,山东人民出版社画报编辑室主编。先后在山东师范学院、山东艺专、曲阜师范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等高校任教,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靳涛先生擅长水彩画和国画,犹精水彩。水彩画作品曾多次参加“世界水彩画大展”,“亚洲国际水彩画展”,“华东六省一市水彩画展”等。出版有《靳涛水彩画集》《靳涛作品选》。国画作品《虎》,在1992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曾被当作国礼赠与日本。在许多杂志报刊上多有作品发表,传略被载入多种名人录和词典。
靳涛先生是山东水彩画会创始人之一。1980年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在烟台召开美术创作会议上,通过了由吕品、靳涛、晏文正、宋守宏等水彩画家提出成立山东水彩画组织的提议,于1981年在青岛成立了山东水彩画会。会议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理事会,靳涛先生当选第一届山东水彩画会副会长,其对山东水彩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靳涛先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反而成就其多元、大气的艺术风格。凭借个人的热爱,在版画、国画、水彩画方面多有建树,他是第一代山东本土水彩画家的代表之一。他幼时学习国画,对笔墨有一定的见解;青年时代,在部队上做宣传工作,主要进行版画创作,构思不假思索,反应迅速;大学时学习水彩画,同时兼顾研究国画花鸟,为后来水彩画与中国画的融合打下坚实基础,成绩斐然。
靳涛先生的水彩画作品吸收了西方早期水彩画的精髓,注重画面的光感和色彩变化。同时又承袭齐白石先生的风格,融合了中国画里的笔墨元素,注重水性材料对画面意境的表达。他对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每一幅作品的色彩都闪烁着璀璨光泽。他的水彩画作品用色明快,清朗柔和。作品《海港》以逆光的角度描绘轮船,海面熠熠的光显得更加晶莹跳跃。靳涛用色的特点还体现在他的人物肖像画中,《女大学生》(1980年)造型严谨而不失生动,用笔洒脱利落,人物表现神采奕奕,协调的色调中有着极为微妙的变化。
女大学生
52cm×36cm
1980年
波光粼粼的水面题材是靳涛先生偏爱的水彩画创作题材之一。他为雨水、湖泊、海洋创作了一系列造型严谨、色彩明快、技法娴熟的作品,如《绍兴东湖》《黄浦江上》《微山湖的黄昏》《海岛之晨》等。从其早期的水彩画作品《绍兴东湖》中,可以看到极为平静的水面,湖中亭、扁舟、山石树木颇具中国画的意境美。《微山湖的黄昏》画面中水面的表现手法干、湿结合,在丰富的水面色彩的铺垫下,轻松而娴熟地勾画出了水面的倒影,畅快洒脱又不失气韵。最特别还应是他对于雨水的描写,《风雨乐亭》中使用大笔疾扫,用色较为单纯,笔痕在纸张上留下的粗糙空白恰如其分的表现了风雨夹杂、暴雨冲刷的场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绍兴东湖
26cm×18cm
1962年
微山湖的黄昏
52cm×36cm
1981年
在水彩创作中,靳涛先生也有着自己的坚持。他注重写生,主张写生即创作。写生不是把客观的物象如实地表现出来,而是在客观的基础上加以主观提炼,从自然中提炼出水和色的独特表达。这些观点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水彩作品中,也是他教育观的总结。
靳涛先生多年来主讲素描、速写和色彩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靳涛先生总是劝诫学生,不要过分追求笔触和水分的技巧,要注重锻炼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观察自然,把握自然界的奥妙。在这个基础上,力求自然地去处理手头的技巧,包括笔触和水分,才能自然贴切、完美和谐。
靳涛先生把艺术看得很简单,他认为艺术是为人民的。青年时代的革命经历不仅培养了他坚韧严谨的品格,还影响了他的艺术观。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炼就了他的绘画艺术。他一直秉承着自己的这一艺术观进行水彩画创作。在客观物象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筛选、处理和归纳,以人民的视角反映客观现实,故,他的作品饱含浓郁的乡土情怀,对故乡的诸多景色都有写生描绘。如《青岛火车站》《泰山大众桥》《曲阜鼓楼》等,画面中他对建筑的准确捕捉,以及对景色细节的深入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他对故乡情景的熟识和感悟和对人民质朴醇厚的感情。
青岛火车站
52cm×36cm
1986年
山东水彩画名家辈出、薪火相传,源于山东青岛有像靳涛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的水彩画大家们,为山东水彩画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山东水彩画发展传承有序的历史见证,更是山东水彩画会能够蓬勃发展的基石。
黄浦江上
26cm×18cm
1964年
秋在千山深处红
——靳涛其人其画
文/邹振亚
有一次,在我整理个人藏书时,偶然见到保存了已经40年的《胶东文艺》合订本。信手翻了翻,在第一卷第八期的封面上,看到了那幅熟识的靳涛同志的木刻作品。后来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复印了几张,送给了靳涛。往事如烟,勾起了他的一些回忆。他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已经40年,是山东画坛一位有成就、有影响、有见地的老画家。我对他说,如果整理一下40年的作品,可以搞一个很好的展览。我们聊了半天,他同意了。并说,先到老家福山去展一下吧,总算一个游子向故乡人民的一次汇报。经过筹备,这个展览现在跟大家见面了。
靳涛教授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小时候只上过七年学,便参加了革命。在艰苦的战争年月,全凭刻苦、顽强、自学,掌握起绘画的技巧和方法。他的绘画才能,是多方面的:素描、水彩、水粉、油画、版画、连环画、国画……几乎绘画上的十八般功夫他都具备。近年中,他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将中国画的一些传统技法,吸收到西画中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路子很宽,西画不必说了,就拿国画来说,从山水、人物、花卉,到珍禽灵兽,他都涉猎。特别是老虎,时下竟成了他的“热门产品”。起初无非偶一为之,因为他画得好、画得活,不凡不俗,知道的人多了,便使他一发而不可收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已经是骑虎难下了。”俗话说“画虎难画骨”,闹糟了,反“类狗者也”,难就难在不仅要透过虎皮的斑纹画出内在的骨骼,象画人一样,要研究解剖,更难的是能够达到传神的地步,生动地表现出虎的雄威来。其中诀窍,即艺术家锐利的观察能力和娴练纯熟的技巧。这却是非一日之寒的了。
靳涛同志自四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并且长期受到革命文艺思想的陶铸。他常说:“人民需要什么,我就画什么。”这就是他的创作追求。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如今依旧是这样。建国初期,靳涛一度担任过山东省美术创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他在从事美术教育中,又曾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他现在任教于山东轻工业学院美术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名誉理事、山东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画院艺术顾问。
我和靳涛曾经是小学的同学。我所以尊敬这位学长,并不是因为他的年纪多了几岁,而是他的诚实磊落的为人和正直不阿的品格。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愿靳涛同志的艺术青春长驻!
1987年5月
黄浦江上
26cm×18cm
1964年
泰山大众桥
52cm×36cm
1965年
汽笛声声
52cm×36cm
1979年
水乡
52cm×36cm
1980年
曲阜鼓楼
52cm×36cm
1980年
造船厂
52cm×36cm
1981年
海蟹
26cm×18cm
1981年
女大学生
26cm×18cm
1982年
海岛之晨
26cm×18cm
1982年
船厂
52cm×36cm
1984年
风雨乐亭
26cm×18cm
1984年
52cm×36cm
1986年
春晓
52cm×36cm
1990年
春雨潇潇
52cm×36cm
1990年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