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作为一种因尿酸代谢异常引发的慢性疾病,降尿酸治疗是控制病情的核心。
在众多降尿酸药物中,别嘌醇和非布司他的使用很广泛,二者同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但在作用机制、代谢途径、适用人群及安全性上存在区别,具体介绍如下。
1.作用机制区别
黄嘌呤氧化酶是尿酸生成的关键酶,抑制其活性可减少尿酸合成。
别嘌醇属于嘌呤类似物,通过与黄嘌呤氧化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但它可能“误伤”其他参与嘌呤、嘧啶代谢的酶类,干扰DNA、RNA合成,因此增加了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的风险。
非布司他是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仅精准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不影响其他代谢途径,理论上药物相互作用相对更少,安全性相对更高。
2.代谢途径区别
两种药物均需通过肝脏代谢,但排泄途径不同:
别嘌醇的代谢产物约70%经肾脏排出,肾功能不全者易蓄积中毒,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非布司他代谢产物约50%通过粪便排出,仅少量经肾脏排泄。因此,轻中度肾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是肾功能不全者的优选。
3.适应人群区别
别嘌醇的适应症: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生成过多而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其剂量在使用上需根据慢性肾脏病的分期进行调整。对于慢性肾脏病1-4期患者,剂量有所差别;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禁用此药。
非布司他的适应症:适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不推荐用于无临床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值得注意的是,在慢性肾脏病四期或五期的患者中,非布司他是降尿酸的优选。
4.药物副作用区别
别嘌醇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也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血液系统损害。别嘌醇有可能引发超敏反应,例如剥脱性皮炎,可能危及生命。HLA-B5801基因阳性者剥脱性皮炎的风险显著升高,亚洲人群携带率较高(如中国汉族约6%左右),用药前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如阳性禁用别嘌醇。
非布司他并不引发超敏反应,它的代谢主要通过肝肾双通道进行,对肝肾的损伤较小。不过,非布司他的心血管风险性高于别嘌醇,一项心血管病研究中,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相比,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痛风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率的风险更高。这一点对痛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需要相当注意。
结语
别嘌醇与非布司他各具优劣,痛风和高尿酸患者如何选择在专科医生个体化评估下进行,肾功能、基因风险、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经济条件等均是关键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