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胜利后的那段时间,为了调整防线、重整军力,国民政府对各个部队进行了重新编制,这一过程产生了被称为国军五大主力的五支重要部队。这些部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曾是抗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严峻打击了日军的侵略势头,成为正面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然而,在这五支部队中,却没有被列入的国军精锐部队——第2军。尽管这支部队在抗战期间始终坚守阵地,全程参与战斗,凭其卓越表现,仍未能进入国军五大主力的名单。那么,究竟是第2军过于辉煌的名声实则难以匹配,还是其中另有其他原因呢?
谈起近现代史中的第2军,我们不难发现,它曾经有过四次不同的“重生”。最早的是湘军第2军,成立于1925年,由谭延闿在广东对军队进行重组后建立。接着是西北军第2军,1927年在国民军联军的第2军基础上,经过改编成为第2集团军第2军,由刘汝明担任军长。之后,晋绥军也曾拥有一支第2军,杨爱源在1927年被任命为军长,但不久后该部队于1928年被缩编为第33、35、39师。最后一支,第2军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作为中央军的一部分于1929年成立。
这支新成立的部队由蒋鼎文指挥,通过整编第6、9、11师及第4旅而成。成立之初,部队的任务是与冯玉祥的西北军作战。由于第2军人员构成常常变动,因此其编制较为不稳定。1930年,第2军参与了中原大战,至1937年后,这支部队曾在福建组建并多次参与战役。在淞沪会战后,它被调往湖北,随后又参加了徐州会战,战争结束后再次回到武汉。
尽管第2军经常更换编制与部署,然而它仍是抗战中的一支精锐部队,尤其是在蒋鼎文领导下,这支队伍常常承担重要的任务。1937年8月,第2军的第3和第9师前往上海,参与了淞沪会战,这场大会战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之一,历时超过三个月,动员了中国大量兵力。
战斗一开始,第2军便与日军展开了激烈对抗。尤其是在上海战场,第2军联合其他中央军部队,与日军激烈作战。在战局紧张的情况下,第2军承担了撤退时的殿后任务,为其他部队的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8年,随着武汉会战的爆发,第2军再度展示出其不屈的战斗精神。在武汉至安庆的长江防线沿线,驻守的中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坚决的防守与战斗。在此过程中,第2军成为武汉会战中的主力之一,尤其是在田家镇的防御战中,尽管日军的进攻力量强大,经过数轮猛烈的攻击,田家镇最终被日军攻占,但这场战斗成功延缓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步伐,推迟了日军的“速战速决”计划。
尽管田家镇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第2军凭借顽强的抵抗,为武汉的防守赢得了时间。武汉的工业及人民的撤离得到了宝贵的机会,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士气。1940年,随着昆仑关战役的展开,第2军再度担负起保护撤退的任务,并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英勇的指战员。
可以说,第2军在抗战期间的表现是无与伦比的。它参与了多个重大战役,尽管常常是作为配合作战的部队,但也屡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战役中它帮助其他部队扭转了战局,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不朽英雄。
从第2军的历程中不难看出,尽管它是一支英勇无畏的部队,然而由于大多数战役中第2军并非绝对主力,未能像其他五大主力那样成为决定性力量,最终也未能列入五大主力的行列。相比之下,第5军、第18军、新1军和新6军等部队,都以单独作战或主力部队身份屡立战功,成为抗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无论是否被列入国军五大主力部队,历史将永远铭记第2军将士们的英勇事迹,他们为中国抗战作出的牺牲与贡献,始终值得我们珍视与敬仰。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中华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