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王大爷就在厨房捣鼓铁锅,瓷罐里的干面条碰得叮当响。巷口的老槐树刚冒新芽,日历页上“立夏”两个字红得发亮,街坊们又开始念叨老规矩。都说“春尽日”是春夏的坎儿,老辈人总说这时节得顺着天时过日子,马虎不得。
立夏是第七个节气,日头越来越长,地里的庄稼疯长,人也得跟着调调脾胃。
北方人讲究吃立夏面,宽宽的手擀面往羊汤里一滚,热乎气儿裹着当归香,喝一口浑身通透。有人嫌做羊肉面麻烦,直接下点素面泼油辣子,可老一辈直摆手:“立夏吃面不是图口腹,是盼着日子长长久久呢。
”南边人兴吃立夏饭,大米掺着藜麦蒸得喷香,别看做法简单,老辈人说这饭能“镇暑气”。
菜市场里,土豆、茄子、青椒堆成小山,这是北方的“地三鲜”,炸得金黄拌上料汁,咬一口满是阳光的味道。最有意思的是立夏蛋,煮好的鸡蛋用蒜汁一拌,孩子们揣着蛋满街跑,碰碎了蛋壳就咧嘴笑——“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老说法传了一辈又一辈。晌午头的老树下,竹制的大秤晃悠悠,张婶非要给孙子称体重,秤砣起落间念着“活到九十一”的吉利话。
年轻人瞅着笑:“称个体重还整讲究?
”可看着老人认真的模样,又忍不住想起自家奶奶的絮叨。老辈人说,立夏称人是把福气挂在秤钩上,图的是心里踏实,这规矩传了千年,总有些说不透的门道。
迎夏的老仪式现在少见了,可院子里的艾草香没变,老人们说阳气升的时候得迎一迎,日子才能顺顺当当。
有人觉得这些是老迷信,可你看那碗里的立夏饭、秤杆上的红绸子,哪一样不是带着对日子的盼头?就像“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二十四节气的规矩,是老祖宗和土地打交道攒下的智慧,丢了怪可惜。菜市场的苋菜红得亮眼,蚕豆荚鼓鼓囊囊,这些“立夏鲜”比大棚菜多了股子土腥味,却让老辈人眼睛发亮。
有回看见年轻人跟着视频学做立夏蛋,评论区吵成一团:“传统做法早过时了!”“老规矩里藏着老味道,咋能过时?”其实啊,吃什么怎么做是个由头,重要的是借着节气把家人聚在一起,碗碰碗的声响里,日子就有了温度。
我总觉得,这些老讲究里藏着祖辈和时节的默契,就像立夏的太阳,看得见的是热乎劲儿,看不见的是对收成的盼头。现在的日子过得快,可到了立夏这一天,看见胡同里飘起的面香,听见老秤杆的吱呀声,心里就知道——有些东西没丢,福气就还在。老传统不是旧规矩,是日子里的福气根,你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这些?
保不准哪天他们哄孩子吃饭,又把“立夏吃蛋不疰夏”的老话搬出来了。
时节流转,老辈人的智慧藏在一碗面、一枚蛋里,等着我们去嚼摸其中的滋味,这大概就是传统的妙处吧。至于那些没说透的讲究,就像立夏午后的树荫,留些琢磨的空间,日子才更有盼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