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秦岭为界,将中国划为南北两个地区,秦岭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它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秦岭的存在,不仅在地理上将中国划分两个地区,在饮食文化、气候也有极大的区别。

例如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却喜欢米饭。北方冬季少雨寒冷干燥,南方冬天多雨寒冷潮湿。而作为一名植物科普博主,笔者认为南北差异最大的其实就是植物了。你像南方种不出来苹果树,也结不出来苹果。北方种不出荔枝树、龙眼树,也结不出来荔枝、龙眼。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明生物和环境的不同,也会造就植物与众不同。而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种植物,它就是南方特有野生果树之一,这种植物(野果)就是余甘果。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认识并了解这种奇特的植物(野果)。如果你是北方人,夏天去南方南方沿海地区旅游,那么一定要尝尝它的味道,非常奇特。



认识余甘果、了解余甘果

余甘果,原产于中国南方,它因其果实成熟之后,吃起来味道苦涩,但很快有回甘滋味,以其独特的味道口感而得名余甘果。在宋代《本草图经》中就记载了这种野果名字的由来,说:“余甘子......初觉味苦,良久便甘,故以名也”。



余甘果原名庵摩勒、阿摩勒、阿末罗果、摩勒果、庵摩落迦果,非常典型的印度名字,相传它是唐代的时候跟随佛教的传播引入国内的,至今佛教大量文献中都有关于余甘果的文字记载。在《海药本草》里说:“余甘果,摩勒果是也”。也有人叫它余甘子、油柑子、油甘果,例如在两广地区,云南人则喜欢称它为滇橄榄。



余甘果是大戟科叶下珠属常绿小乔木或者灌木,它高可达8米左右。余甘果4-5月开花,6-7月份果实成熟,成熟之后的余甘果肉质,表面有很明显的棱,呈黄绿色或者赤红色,有点像我们儿时吃的李子。唐代文献《唐本草》中就详细记载了余甘果的外形特征,说它:“树叶很细像合昏,花黄,实似李柰,青黄色,核圆,六、七棱”,描述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余甘果。



目前这种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云南、四川也有少量分布,是一种喜温暖忌霜冻的热带植物,在北方基本上看不到它的身影。

余甘果的价值

余甘果树是一种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果树,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大保健植物之一,可以说全身是宝。首先余甘果是可以食用的,其口感非常的特别,刚吃的时候有点苦涩,但是几秒钟之后,嘴里会感觉到非常明显的回甘,非常独特的味觉体验。



余甘果吃法众多,除了吃,还可以用来榨汁,制作果汁饮料。或者撒点辣椒面蘸着吃,也可以用来炖汤。余甘果不仅现代人爱吃,其实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水果,古代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油甘果的食用记载。例如《本草拾遗》说:“取子压取汁”,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将余甘果制作果汁饮料喝。



另外宋代《本草图经》里也有提到:“余甘果鲜果啖用”,同时期的《本草衍义》李又说:“余甘果为末,作汤点服”,可见余甘果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食用历史。



余甘果不仅可以吃,它的药用价值也非常的高,号称“众药之王”,古代印度传统医药中更是将余甘果视为“圣果”。我国1977年的《中国药典》,余甘果就是首批“药食同源”的品种之一。古人认为余甘果味甘、酸、涩、凉,拿来入药,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你像感冒咳嗽、咽喉痛,夏天烦热口渴,都可以用到余甘果。

所以这个夏天如果你打算去云南或者两广、福建地区旅游,那么一定要尝尝它的味道。余甘果在南方沿海地区很常见,因为它不仅是果树,同时也是非常优良的绿化植物。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大家对于余甘果了解了吗?你听说过余甘果吗?你有吃过余甘果这种野果吗?大家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见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