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边的老槐树刚冒新芽,村里的王大爷就盯着日历叹气。明日5月5日13时56分57秒立夏,偏偏是个“下午立夏”。
老辈人挂在嘴边的“上午立夏大雨滂沱,下午立夏旱断河床”,让人心头直打鼓。立夏是夏季头一个节气,老《月令》说“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万物跟着太阳疯长。
可今年这交节时间在午时后,按经验,接下来怕是要和日头抢水喝了。
去年邻村就因旱情减产,这会儿地里的玉米苗刚破土,正盼着雨水润根呢。
都说立夏习俗多,斗蛋、称人、吃立夏饭,老辈人却总念叨“3件事别犯”。头一桩是“不早”,说的是晚上不能早睡。
春上讲究“早睡早起”,可入夏得“晚睡早起”,《黄帝内经》早说了“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阳气随日头升发,硬早睡反而憋出心火,头昏乏力不说,嘴里还容易起燎泡。第二桩“不晒”,可不是不让晒太阳,是躲着中午的毒日头。早晨8点到10点、傍晚4点到6点,这俩时候晒背晒头最得宜。
老辈人说“午晒伤心,如沸水浇油”,中午阳气最盛,晒久了心悸胸闷,湿浊还容易堵在体内。
前阵子镇上李叔晒中暑,就是没躲开正午的日头,这事可得记牢。第三桩“不补”,说的是别猛灌水。立夏后出汗多,口渴是常事,可《千金方》提醒“饮水如瀑,如洪流冲堤”。
一次性灌太多,脾胃运化不过来,腹胀反酸跟着来,运动后猛喝还可能“水中毒”。老辈人讲究“少量频饮,莫待渴极”,温开水比冰镇饮料强百倍,身子骨舒坦。村里张婶每年立夏都要称人,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这习俗从周朝的迎夏仪式传来,天子南郊祭炎帝祝融,如今演变成百姓祈健康。
还有那立夏饭,豌豆、雷笋、蚕豆混着新米煮,吃的是五谷丰登的盼头。可今年这“下午立夏”,让民俗里多了份忧心——天不下雨,收成全靠老天赏脸。
有人说老辈人的讲究是迷信,可细琢磨都是过日子的智慧。就说作息吧,跟着日头调时间,比啥养生法子都实在。
晒背对驱散寒湿、喝水不猛灌,这些经验都是一代代试出来的。现在天气预报精准了,可农时农事,还得看节气的“老黄历”。
田里的蝼蝈开始叫了,这是立夏的头一候,接着蚯蚓出、王瓜生。老辈人看天看地,把节气编成歌,“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栽秧割青麦”。
今年虽说担心旱,但地里的活计不能停——灌溉设备早备好,就等天公作美。至于老辈的3个忌讳,宁可信其有,身子骨护好了,才有劲和老天爷较劲。
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个老汉还在唠嗑:“早立夏热得很,晚立夏凉飕飕”,今年算早还是晚?
按农历四月初八,算是早立夏,可交节在下午,又应了“旱断河床”的说法。气候变了,老俗语也得跟着看,现代气象说降雨受大气环流影响,节气只是个参考。
但老辈传下的忌讳,是对天时的敬畏,也是护佑身子的门道,咱不能忘。我总觉得,立夏的讲究里藏着老辈人的生存哲学:顺应天时,敬畏自然。斗蛋称人里有对生活的热爱,不早不晒不补里有对身体的顾惜。
今年的夏天,不管是旱是涝,日子都得稳当过——老辈人的智慧,就是咱的底气。至于今年夏天到底多热,田里的收成咋样,且看这立夏后的日头和雨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