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晌太阳毒得晃眼,村口王大爷攥着蒲扇直念叨。“立夏交节在日头当午,老辈人说要躲着点暑气冲煞。”这话听得人心里犯嘀咕,到底是老迷信还是藏着生活智慧?
明日5月5日正式立夏,农历四月初八赶上“晚立夏”。农谚早说了“晚立夏热死牛”,今年暑气怕是来得猛。北方虽说早晚还带点凉,可日头底下晒一会儿就冒汗珠。
田里玉米苗刚蹿个儿,就怕高温天晒蔫了叶。老辈人讲的“1要躲”,说的是“躲夏”习俗。蛇年本命年的、属相犯冲的,交节时得在家歇着。
有人笑这是封建迷信,可晌午头避避暑气倒也实在。日头最毒那俩钟头,外头水泥地能煎鸡蛋,谁出门谁遭罪。
“2不做”里头首条是“不坐木”,这话有讲究。梅雨季木头吸饱了潮气,坐上去跟贴块湿抹布似的。
湿气顺着毛孔往骨头里钻,老辈人腿疼毛病多是这么落下的。年轻人嫌麻烦,可村里张叔坐木凳得了关节炎,现在见着木头就犯怵。
再就是“不熬夜贪睡”,《黄帝内经》早说了“夜卧早起”。夏天日头长,老熬夜眼皮子打架,早起又没精神下田。可现在年轻人哪听得进,半夜刷手机,天亮才合眼,农活都抛脑后了。
这算不算老传统和新日子的磕碰?您说该咋调和?“忌3样”全跟吃喝有关,头一样就是忌多吃苦寒。
苦瓜、苦菜虽能败火,吃多了脾胃遭罪,闹得吃不下饭。村东头李婶贪凉吃多了苦菊,拉肚子拉得腿发软,可算长了教训。老辈人说“寒不伤胃”,这话搁现在还是中听。
辛辣之物也得忌口,暑天里心火本就旺。辣椒、花椒吃多了,嘴上起疱,小便发烫,整个人燥得慌。
城里回来的小赵偏不信,一顿火锅下去,嗓子哑得说不出话。
您瞧,老规矩有时候真不是瞎讲究。
最要紧的是忌贪凉喝冰饮,冰镇汽水灌下去痛快,可脾胃遭罪。村里刘大爷贪凉喝冰啤酒,半夜胃疼得直冒冷汗,送卫生院挂了急诊。
“冬吃萝卜夏吃姜”,老辈人喝温汤解暑,比喝冰水实在多了。
现在条件好了,可身子骨还是得顺着节气来,您说是不是?
要说这些老讲究,有人觉得过时,有人却当成宝。“躲夏”躲的不只是虚头巴脑的冲煞,更是避开实实在在的暑气。“不坐木”“忌生冷”,哪一条不是跟咱身子骨相关?
老传统里的养生经,其实是一辈辈攒下的生活智慧。
当然了,时代变了,有些说法得琢磨着看。属相犯冲啥的,当个文化讲究听个乐就行,别太较真。
可晌午防暑、饮食清淡这些,放到啥时候都不过时。田里的庄稼得顺着节气长,人过日子也得跟着时令调。
今年立夏热得早,地里活计更得赶在前头。
玉米要趁早浇水,菜园子得搭棚遮阴,别让暑气伤了苗。人也一样,该躲就躲,该忌口就忌口,身子骨是本钱。
老辈人说“立夏顺了时,一夏都精神”,这话在理。说到底,传统习俗像面镜子,照着老辈人的生活智慧。
信不信在个人,可里头的养生道理,咱得拎得清。明日立夏,您是跟着老规矩躲一躲,还是按新法子过?
反正村口王大爷早备好了绿豆汤,晌午头谁来家里躲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