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把优秀农村题材影片颁给了胡编乱造、虚无主义、岁月史书、不信信仰、刻意抹黑的《我本是高山》。

还真是背离民意,脱离群众,站在人民的对立面。

这么自信,怎么上映快两年了还不敢开分?叫人笑掉大牙,他们所谓精英圈内自嗨,我们走在无尽黑暗。


本来把张桂梅的故事原原本本拍出来,就是一部佳作,但电影拍出来,真是各种“作”。

又是山区酗酒的母亲,叛逆贪玩的学生,强迫学生剪发的老师,又是拿亡夫当精神支柱的“张桂梅”。张桂梅在片中不是为了什么共产主义,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的宏伟愿望,而是为了自己的帅哥老公“胡歌哥哥”。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用自己走艺考路线的经历,靠着看了几部爆米花电影,来揣测张桂梅校长、臆测华坪学生、推测乡村生活。*

他们对人生苦难想象的下限就是:在大好年华上网、逛街、荒废青春。

然后在二十或者三十年后,对着月亮喝常温燕京,对自己不爱学习的行为悔不当初,感慨自己毁了自己的人生。

这部电影的编剧,根本没有去了解这些她们口口声声要帮助的“山村女孩”。

现实中的山村女孩旷课的原因,或是家中贫困无力交学费,或是早早嫁人,有的要帮忙务农,还有的要照顾弟弟。

而在傻逼编剧眼里,饿死事极小,剪发事极大。——它能想到农村女孩最大的痛苦,就是乌黑亮丽的头发被剪掉。

那可是把一头乌黑亮丽,随时可能染得五颜六色,烫成大卷小卷的长发剪掉啊。

没了头发,还怎么待我长发及腰?还怎么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还怎么勾引编剧的金主啊!

编剧哪怕看个纪录片都知道,剪短发后,能省下大把洗头发、整理头发的时间,用来背单词、做习题,华坪女高的学生是十分乐意剪发的。相反,她们活不下去,吃不饱饭,她们没有机会接触教育,这跟她们的头发没有狗屁关系,也没有出现过任何关系。

结果到了电影里,就成了张桂梅校长强制学生剪发,女生哭哭啼啼。不断强调学生的不自愿,受困于规则、屈服于强权、失去美的权利……


因为无知,编剧又把欧美肥皂剧的套路,套在了中国山区上。

现实中是父亲酗酒家暴,电影中改成了母亲酗酒。(欧美这点母亲喝酒倒是很常见)

在山村,喝酒的母亲其实很少,喝农药的母亲还有可能。

母亲不做农事打孩子很少,更多的是母亲做了农事,还要挨打。

为了“合理性”,编剧设计了一个自以为巧妙的桥段——丈夫去世,母亲郁郁寡欢,所以酗酒。

首先,以我对中国母亲的理解,只要孩子还在,母亲就绝对绝对不会崩溃。

其次,在把女儿视为行走的彩礼的山村,你凭什么以为母亲这个角色,当初就是自由恋爱的?

丈夫去世,妻子酗酒,虐待孩子,这种典型的欧美影视剧套路,非要搬到中国来。

只能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山村的了解,已经超过这电影100%的编剧。

但拍出这种东西来,真的是为了讴歌女性的伟大嘛?

在中国的影视行业,这种何不食肉糜的编剧真的太多了。

近些年的影视剧,充分展示了制作团队对贫穷的无知,对苦难的想象力缺乏,几乎完全不会拍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东西,不可能属于人民大众,这部电影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路演时一位观众提问,农村酗酒的妇女是否有原型,高高在上的资方试图用“实地调研”这样的说辞来搪塞,但研究论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事实胜于雄辩,大量的数据以及事实支撑表明了,在大山里,男性的酗酒率是远高于女性的。可见他们所谓的“走访调研”是多么的可笑啊!脱离人民群众,却摆出一副义正严辞的态度,颐指气使,他们站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立场出了问题,态度还傲慢得很,就活该被人民唾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