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维持骨骼健康、保障神经传导、促进肌肉收缩等诸多生理过程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对钙有着一定的需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补钙存在着诸多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人们科学合理地补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错误观念的“真面目”。


错误观念一:钙补得越多越好

不少人认为,既然钙对身体有益,那就多多益善。但实际上,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当摄入钙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钙不仅无法被吸收,还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方面,过量的钙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长期如此甚至可能引发肾结石。因为钙在体内经过代谢后,大部分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过多的钙会使尿液中钙的浓度升高,容易形成钙盐结晶,进而逐渐发展为结石。另一方面,过量补钙还可能干扰其他矿物质如铁、锌的吸收。钙与铁、锌等元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机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过多的钙会抑制铁、锌等元素的吸收,导致人体出现缺铁性贫血、缺锌等问题。

错误观念二:只靠吃钙片就能满足钙需求

随着各类补钙产品的广泛宣传,很多人觉得只要按时服用钙片,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补足钙。其实,饮食才是补钙的基础。在我们日常的食物中,有许多富含钙的优质来源。例如,牛奶堪称“补钙冠军”,每100毫升牛奶中大约含有100 - 120毫克的钙,而且牛奶中的钙易于被人体吸收。豆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像豆腐、豆浆等,不仅含有丰富的钙,还富含优质蛋白质。此外,虾皮、海带、芝麻酱等食物中的钙含量也相当可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就能够满足日常大部分的钙需求。钙片只是在饮食无法满足钙需求时的一种补充手段,不能完全替代食物补钙。

错误观念三:老年人补钙能治愈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是由于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补钙确实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单纯补钙并不能完全治愈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钙摄入不足外,还与维生素D缺乏、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补钙的同时,还需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适当的户外运动也至关重要,运动可以刺激骨骼,增加骨密度。此外,必要时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错误观念四:儿童补钙会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与作用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补钙会让骨骺线提前闭合,影响孩子长高,因此不敢给孩子补钙。这种担心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常情况下,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只要保证合理的钙摄入量,并不会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相反,钙是骨骼生长的重要原料,如果孩子钙摄入不足,反而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生长迟缓。当然,补钙也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需求,合理补充。一般来说,通过均衡的饮食,如多喝牛奶、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再配合适当的户外活动,大多数儿童都能获得足够的钙。如果孩子存在钙缺乏的情况,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钙。

总结

钙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摒弃这些错误的补钙观念,树立科学的补钙意识。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饮食,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补钙方式和补钙产品,让我们的骨骼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审稿专家:中山市阜沙医院 副主任药师 刘南凯

作者:中山市阜沙医院 江康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