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个新闻,直接是把我惊到了,就是在杭州灵隐寺门口8.5㎡的一个小卖部,它的年租金高达260万。

这个租金相当于是什么概念呢?平均每钱要赚7000多块钱才能回本,更主要的是这间小店还是经过商家103轮竞拍才抢到的风水宝地。

这个消息一出,网友都坐不住了,这租金都能买一套房了吧?卖什么能赚回来呢?灵隐寺的香火钱吗?



就连官方媒体潇湘晨报、海报新闻也纷纷的跟进报道了,景区也是做出了回应,说这是公开招标的,景区是对商户有明确的税收要求的。

但其实老百姓关心的是这些钱到底是谁在赚呢?小微商户在竞拍中面临较大压力!

根据潇湘晨报的报道,这间“灵隐冷泉素饼店”是在灵隐寺的检票口旁边面积只有8.5个平方,但是位置可以说是黄金c位。



要知道游客想要进到灵隐寺里面一定会经过这个地方,景区的日均人流量较高(景区未公开具体数据),而且竞拍记录显示起拍的价格只有111.8万,最终是被抬到了260.3万,整整翻2.3倍的价格。

官方的解释说这就是一种市场行为,据景区公开回应,税收要求为60万,小店卖的都是素饼,矿泉水单价不过十几块钱,按260万的租金加人工成本计算,按租金分摊计算,日流水至少得过万才能保本,这生意真的合理吗?



虽然说是公开招标的,部分网友是认为小微的商户在这个竞拍中可能缺乏竞争力,景区是赚了租金,商家是赚了流量,只有游客把钱包给掏空了。

灵隐寺管理处表示,周边的商铺招标符合市场化原则,但是从18块钱一碗的斋面到高额租金摊位,景区是一边喊着文化传承,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可能影响游客体验。

很多官方媒体的深度报道是揭开了这个现实,灵隐寺年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万,门口商铺早已经是兵家必争之地了,景区要求年税收60万,商业的成本可能会影响定价的策略,消费者需理性选择。



灵隐寺周边已形成成熟的商业配套服务,普通人敬的是佛,但是商业化的运营与景区文化传承的平衡值得思考。

面对高额的租金,公众对商业资源的配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媒体报道引发了多方讨论!

景区有责任平衡商业与文化,灵隐寺的维护需要资金,但是过度商业化会消减文化的价值,不公开招标需要避免市场的垄断,小微商户的参与机会值得关注。



像那位竞标的商家敢用260万的资金押注,何尝不是一种魄力呢?但是社会应该给更多的普通人机会,让努隶能够看得见希望,这才是真正的社会公平。

如果你是商家,你敢不敢花260万租这个摊位呢?对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请理性讨论,避免人身攻击。

本文参考资料:潇湘晨报、海报新闻等官方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