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3年12月6日,刚刚抵达重庆的蒋介石,就收到罗斯福电报,建议把缅甸战争推迟到1944年11月才施行。罗斯福的解释是,丘吉尔、斯大林和他自三人已在德黑兰会议决定,在1944年春季对德国发动大规模攻击,因此需要在欧洲集结大量海军舰艇,无法同时顾及缅甸战区的需要。
1、斯大林与丘吉尔何以反对缅甸战役?
一如既往,罗斯福并未将延期的原因据实以告。德黑兰发生的实际情况是,斯大林要求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罗斯福答应可以在1944年5月执行。
丘吉尔历来主张采取迂回战略,从土耳其和希腊进攻柏林。但是美国和苏联联手主张从英法海峡直接攻打德国,因此丘吉尔趁机宣称,英国海军无法兼顾欧亚两个战场。这样就让丘吉尔和斯大林结成伙伴,联手对付罗斯福,逼美国同意取消缅甸海战,以便英国海军集中全力进攻法国北部。丘吉尔同时辩称,一旦苏联承诺向日本开战,同盟国也无必要在缅甸作战或是大力支持中国了。
为了减少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伤亡,斯大林承诺在击败德国之后尽快向日本宣战,交换条件是苏联在东三省得到某些特权。对于罗斯福和丘吉尔来说,苏联对日参战可以减少同盟国对中国的依赖,而苏联从西伯利亚对日本本土进行空中攻击,提供的机场也远比中国更具优势,并且可以就近从阿拉斯加取得供应。
因此,尽管美国军事领袖不久之前才在开罗会议上极力推动缅甸战争,但是此时罗斯福却直接主张削减对缅甸战争的支持度。罗斯福历来所扮演的角色本只是蒋介石和丘吉尔争论中的调和人;此后,假如缅甸战争还要执行的话,他必须变成直接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的主角。他的外交角色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开罗会议宣言,经过中国、美国和英国签字后,在12月1日昭告世界。讽刺的是,它在肯定中国是世界强国的同一时刻,其他两个签字国却决定不再支持中国最大的军事需要了。
罗斯福和丘吉尔回到开罗后三天,英美两国的军事领袖再度热烈讨论第二次缅甸战役的规划问题。美国参谋长联席会反对取消海军作战计划,宣称欧战需要虽大,但没有必要把海军资源从缅甸战区调走。
何况,如果取消海战,蒋介石将会拒绝派遣(在云南的)远征军进入缅甸战场,如此一来,第二次缅甸战役将沦为空谈,日本无后顾之忧,可以大量抽调在缅甸及在东南亚占领区的军队去增援太平洋战场,抵抗美军进攻。
罗斯福已经指出,同盟国对中国有道德上的责任,应该在仰光附近实行两栖登陆作战,只是丘吉尔坚决不肯让步,他也无技可施。他的主要将领李海、阿诺德和马歇尔等将军,也相继追随罗斯福向英国人的压力屈服,同意放弃海军作战。唯一持反对意见的是海军上将金氏,他的理由是担心蒋介石会认为同盟国背信弃义。到了12月5日,罗斯福终于向英国人完全低头,通知丘吉尔同意取消缅甸战争中的海军计划。
罗斯福发信给蒋介石前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在1943年12月5日举行第135次会议,再次讨论缅甸战争问题。讨论中有几件事情令人注意。
一是马歇尔承认,由于同盟国改变主意,日本有机会在缅甸加强防务,从而使得中国军队在未来作战时将会遭遇更大困难。不过,如果没有缅甸战争,那么日本就可以放心把这些军队转移到其他战场去使用。
其次,塞末维尔将军相信,中国将强烈反对同盟国不执行缅甸战争的计划。即便如此,他相信蒋介石还是会留在同盟国阵线内,因为同盟国胜利在望。他这番话非常正确反应了美国军事将领的感受,那就是,中国非常希望缅甸战争能够进行,后来有人指控中国不想进行缅甸战争,都是罔顾这些事实。
三是金氏上将认为,在缅甸南部发动两栖攻击,对于缅甸北部的战争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同时进行。
12月6日,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向罗斯福和丘吉尔呈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有关缅甸战争的部分有以下几个重点:
(1)他们对于亚洲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作出了明确选择,那就是对日作战的重点应该放在太平洋;
(2)他们同意把孟加拉湾和缅甸南部的两栖作战延迟到下次雨季后举行,并把登陆舰艇转移到欧洲战场使用;
(3)他们要求有关缅甸战争的其他一切准备工作照常进行,并对泰国缅甸间的铁路和曼谷港口进行轰炸。
这就是说,尽管美国总统已经致函蒋介石,对于英美两国违反开罗会议承诺和导致缅甸作战必须延期一事表示道歉,但是美国军方依旧希望蒋介石能够履行中国自己承诺的部分。换言之,即使罗斯福和蒋介石在此后两周为延期事互通信函时,美国军方领袖也依然坚持他们自己的这种想法。
2、罗斯福与史迪威的会谈
至于罗斯福本人对同盟国改变政策的态度,可以从他和史迪威在开罗的两次会谈中看出一些端倪。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会谈是在德黑兰会议之前举行的。史迪威的目的是说服罗斯福派遣美国地面部队到缅甸作战,并任命美国军官指挥中国在缅甸的部队。
会谈之前,史迪威兴致勃勃地准备好一份说词草稿,列举5个要点,包括兵力、行政权力、美国部队、中美指挥系统和对在印度的中国军队(所谓X部队)的指挥权等等。然而史迪威根本无法让罗斯福关注这些实质问题,因为罗斯福不但听不进史迪威想要说的话,也拒绝响应史迪威有关派遣美国部队的要求。
会谈完毕后史迪威满腔怒火写道:“注意:罗斯福根本不感兴趣。”
德黑兰会议之后,史迪威在霍普金斯鼓励之下,在12月6日再度要求晋见罗斯福,但是罗斯福依然不愿触及严肃问题。当史迪威询问德黑兰会议的政策改变将会如何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时,罗斯福完全不答腔,而只是抱怨英国人的背信。
在话题终于涉及德黑兰会议本身时,罗斯福宣称,他坚持了四天,希望维持有关缅甸战争的原议。但是英国人也坚持不想打仗,因此他本人被迫让步,唯一的理由是他不能让德黑兰会议以失败告终。
当史迪威提醒罗斯福称,如果同盟国不能重开缅甸通路,蒋介石将很难向中国人民提出解释,罗斯福的响应是:
“的确如此。但是假如我们不执行此项作战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增加驼峰的运输量。对!我们可以经由这个方法向中国运送更多的物资。”
显然,罗斯福已经想好用增加美援的手法对中国进行补偿,借此减轻同盟国加诸蒋介石之身的痛苦了。
史迪威个人笔记的标题,把他们这次会谈形容成是一个商讨中国政策的会议,但是总统下了决心不想谈这个问题,反而花更多时间大谈他祖父19世纪中叶在中国经商的奇遇趣闻。
无论史迪威如何努力把话题拉回到正题上来,罗斯福同样努力地东拉西扯,言不及义。最后当侍从人员宣布丘吉尔首相已经抵达官邸时,罗斯福立即顺势结束谈话,而且还说:
“好吧,就这样吧。但是,请记得,你们都是大使。哈,哈,哈。对。你们都是我的大使。”
史迪威显然被罗斯福的态度惹得火冒三丈,但又不敢形之于色,只好在笔记结尾处写道:“你自己去下结论吧。”其厌憎而又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从史迪威笔记中可以清楚看出一点,罗斯福在整个谈话中从未暗示准备对中国施压,要中国单独去进行缅甸战争。相反地,他听起来语带抱歉,并且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以增加驼峰运输量的方式,来减轻蒋介石遭受的打击。
最能表达罗斯福当时心情的是,他临别时指望史迪威和其他美国官员扮演好“大使”的角色,用婉转的方式去减少坏消息可能带给中国人的打击,而不是用疾言厉色的方式去扭曲他们的胳臂。
史迪威内心对罗斯福的评价更为苛严。
他说:
“这家伙真是个大笨蛋。我的天哪,他真是可怕,让我们出来都呕吐了。光是呆呆地坐在那里,而却一事无成。”
史迪威对罗斯福如此尖锐的批评,也确实符合他的本性,说明他对自己的美国老板也可以同样严厉责备。
史迪威前后和罗斯福在白宫及开罗有过数次会谈,他在内心中从来没有对总统有过衷心的敬佩。但是他的表面态度永远恭谨守礼,甚或由于内心惧畏而导致其词不达意乃至手足无措,完全没有他在中国官员们面前所展示的尖嘴利舌和张牙舞爪的霸气。由于史迪威这种笨拙的表现,他先后还曾受到罗斯福、丘吉尔和史汀生的批评,但是从未回嘴,只是在回家后懊恼不已。
即便是此次开罗会面,他打算严肃地去谈政策,而且在事先还作了充分准备,却被罗斯福赏了一记闷棍,但是他没有作任何挣扎,更不敢丝毫发作,仍然温顺地吞下,无言退出,然后回家把一腔怒火发泄在日记里。
相较之下,他对蒋介石和一切中国政府官员,不但在日记中批评得体无完肤,而且还屡屡当面加以百般侮辱。这就是史迪威对中美两国领袖们在态度上的差别待遇,也是蒋介石一再表示无法容忍的行为。不幸的是,史迪威这种行为,绝对没有帮助他在中国树立威信或是增加工作效率。正好相反,他却让美国政府付出了完全不必要的代价。
附带应该注意到的是,在这次毫无进展的简短会谈中,却曾经有如下一番对答:
戴维斯:无法打通交通对中国的影响是——
罗斯福:对,对。你们认为蒋介石还能支持多久?
史迪威:现在的情形非常严重,假如日本重复去年5月的攻击,就可能让他崩溃。
罗斯福:那么,我们就应该找其他的人,或是一群人,能够继续——
史迪威:他们可能会来找我们。
罗斯福:对。他们会来找我们。他们真的喜欢我们。
不管采用何种尺度来看,罗斯福这段话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七杂八话语中的一小部分,即使根据史迪威的判断,它们也是了无新意。何况罗斯福对蒋介石垮台的可能性最多只说了一句闲话,而且是被动性的。
然而就在史迪威从开罗回到中国不久,他却给窦恩将军(云南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和参谋长)传达了一个号称是最高机密的指令,嘱他拟定一个谋杀蒋介石的方案,以备不时之需。史迪威同时向窦恩透露,这项命令“来自最高层”,但是未说出是谁。
不过谈话的脉络是,史迪威暗示他曾经和美国总统有过会谈,并宣称总统对蒋介石颇为不耐烦,同意必要时把蒋介石换走。史迪威说话的时空背景,很容易引导听话人推测,史迪威引用的权威,也就是想要暗杀蒋介石的人,应该就是美国总统本人。
目前资料显示,罗斯福在开罗时的心情是失望,对英美两国不能履行对蒋介石的承诺感到无能为力,但是心存歉意。特别可以注意的是,当罗斯福问起蒋介石还能支撑多久时,他应该是担心美国对缅甸战争失信,可能会危及蒋介石在中国国内地位的稳固性,而不是幸灾乐祸地想把他干掉。
但是罗斯福在德黑兰所受的挫折,却让史迪威个人的心情产生急剧转变。史迪威一直强烈盼望赶紧展开缅甸战争,因此对他而言,德黑兰的发展是更大的打击。他一旦了解美国无法强迫丘吉尔参加缅甸战争时,史迪威只能掉转矛头,把满腔失望发泄到蒋介石身上,理由是蒋介石坚决不肯仅由中国单独负担在缅北作战的任务。罗斯福可以接受这个事实,而且认为美国对中国有所愧疚。但是史迪威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相反地,他怒火中烧,以至于抓住总统一些闲话,把它扭曲成为授权制定一个计划,必要时暗杀蒋介石。
虽然这个事件已经过去了将近70年,但是美国军方仍有不少未解密文件。在这些目前尚未公开的档案中,或许存在足以支持史迪威说法的证据。不然的话,这段故事就很生动地反映出,史迪威乖张病态的行为和心智,捏造命令,欺上瞒下,实属胆大妄为之极。当然,假如上述证据果然存在,而仍被美国军方刻意掩盖的话,那对于我们想了解罗斯福总统或是军部领袖心态,它们就提供意想不到的线索了。
3、罗斯福和蒋介石的无奈
罗斯福在德黑兰还有其他动作。当斯大林提到中国国力羸弱时,罗斯福响应道,他宁可争取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未来能够作为美国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过几天回到开罗后,罗斯福又兴致勃勃地谈到美国战后要帮助中国重建。这样看来,罗斯福可能认为,他在德黑兰对中国作出的伤害,至少有一部分可以用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来作为补偿。
换言之,罗斯福此时的心情是,既然同盟国对缅甸战争的承诺不能兑现,那么他准备找其他的办法,去纾解中国的失望感和弥补中国的损失,例如小心处理中国的自尊心和增加到中国的空运数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开罗会议期间,马歇尔表示愿意把史迪威调离中国战区。马歇尔在谈话开始时,还是保持礼貌地表示对史迪威的处境十分关切,既然史迪威和中国人之间相处的困难似乎愈来愈大,出于体恤,他因而而有此建议。
但史迪威并不领情,他反而表示他其实非常愿意留在中国战区工作。马歇尔此时突然变脸,毫不留情地开始训斥道:“既然是这样,那你就应该停止胡言乱语。”史迪威赶忙为自已辩护,声称他从来不曾在公开场合把蒋介石叫作“花生米”。
马歇尔立刻反唇相讥:“我的(老)天,你以前从不撒谎。现在也别撒谎(吧)。”
这大概是马歇尔第一次对史迪威失去耐心。马歇尔用“撒谎”这么严重的字眼来形容史迪威不讲实话的作风,已属惊人。但是重要的是,史迪威的这种行径和他在本书中其他地方所提到的个人作风如出一辙。
再回到缅甸问题上来。此后十天左右,美国对华政策开始出现分歧。一方面,总统以抱歉心态对待蒋介石,并明显表示,打算将缅甸战争延期,并请求蒋介石予以谅解和配合。另一方面,军部得知总统意向以后非常紧张,唯恐缅甸战争因而流产,于是努力挽回。
至于蒋介石,他纵使对延期的决定非常反感,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勉强回复罗斯福(12月10日),表示暂时接受延期建议,但是最后决定仍须等待史迪威自开罗回到重庆,向他报告罗斯福方案细节后才能作出。
蒋介石乘机也指出,日本将利用同盟国专注欧洲战场的空当,加紧争取在1944年内解决中国问题。蒋介石警告美国,如果日本加强攻击,中国的抗战可能无法再支撑一年。因此他要求美国像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向蒋夫人表示那样,给予中国10亿美元的贷款,并在1944年2月之后把空运数量增加到每月两万吨。显然,蒋介石也在探索一些补偿安慰,当然他对中国困境的叙述也可以是完全诚实的。
简而言之,上述一连串事件说明了一个简单事实,那就是,罗斯福面对斯大林和丘吉尔联手施压,逼不得已通知蒋介石,说明同盟国无法遵行刚在开罗会议上作出的承诺,并且向蒋介石道歉。
蒋介石则认为,他接受罗斯福对战争延期的要求是一个有风度的让步。当然他心知肚明,他也根本无力改变德黑兰的决议。
从最好的角度来看,中国可以把这个让步转换成讨价还价的筹码,要求美国支持它对借款的要求,提高空运数量和派遣更多的飞机等等。有趣的是,蒋介石和罗斯福两人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似乎相当接近,那就是彼此可以经由一些交换的手段平息中国的损失和失望。但是这个构想却大大地违反了美国军方的盘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