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年底,德黑兰会议期间,英美苏商讨了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东西方配合对德作战问题,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美国提出建立联合国的构想,因为旧有的国联已经崩溃。
按照罗斯福设想,联合国有三层架构:最底层的是全体成员,囊括所有反法西斯国家,中层是执行委员会,最顶层的是美苏英中“四常”。
问题在于:美国为何会让中国成为四常之一,难道真是罗斯福对中国人心有好感,还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
美国政治上的忧虑
一战之前,美国经济早已世界第一,但政治地位却远不如英法。一战之中,美国出力甚大,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治地位,英法依然主导世界。其中,最具代表的事件是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被英法抛弃,导致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英法构建的国联——国际联盟。
对美国来说,一战后的政治博弈失败,以至为英法做嫁衣,美国势力被孤立在美洲,让罗斯福等不能不考虑二战后的政治博弈,不能付出代价之后却得不到相应政治地位。因此,美国有着政治上的忧虑,担心其他盟国联手,将美国再度孤立。
当时,真正强大的反法西斯国家,主要就是美国、苏联、英国、中国。其中,整个德国有英美苏联合对抗,日本主要是由中国对抗。因此,要选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只能在这四个中选,其他国家真的不行。
如果按照英苏要求,只有三个常任理事国,即美国、苏联、英国的话,那么对美国可能就很不利。因为英国是过去200年的世界老大,节操向来碎了一地,美国对英国本性非常了解,一战后的暗亏还历历在目。因此,英国为了维持自身地位,和苏联联手暗坑美国的可能性很大,老二老三联手干掉或架空老大,这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如果引入蒋介石政府,那么博弈情况就不同了。因为,除了中国的确是二战主力之一外,国民政府和苏联整体不和,和英国也存在利益冲突;反之,苏联与英国都基于自身利益,反对国民政府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因此,国民政府入常,就只能站在美国一边,同时也是对苏联、英国、日本的牵制。总之,让中国入常,符合美国的利益。
当然,因为美国坚持让中国入常,英国后来又拉入法国,借此对抗美国,就变成了美苏英法中五常,这里面美国还是担心英法苏的联手,所以后来的冷战出现,也是断绝英法与苏联联手架空美国的原因之一。
美国如何对待中国
从美苏英中的利益格局上看,中国肯定更倾向于美国,但美国想要成为世界霸主,想要稳固的政治地位,自然就不会这么简单的认为民国政府必然倒向美国、必然会跟着美国走,那么如何确保中国在国际政治上与美国一致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让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比如以下三点:
首先,1943年下半年,中国法币出现崩溃迹象,于是向美国贷款稳定法币。但从近代开始,西方金融贷款就像今天的“套路贷”等一样,只要拿了他们的钱,那么将永无宁日,只能受其控制。其实,今天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就是被西方国家深度控制。
其次,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开始在华驻军,到1943年是五万,1944年后增加到十万。二战之后,中国不少城市都有美军,景明楼事件、沈崇事件等都是驻华美军所为。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有长期驻军协议,驻华美军还有治外法权,因此当时中国就是美国眼里的“附庸”。
比如,后来签署的《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规定美军有权长期占领青岛港。
第三,二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大肆卖国,让中国真正成为美国的“附庸国”。比如,两国签订《美国在华航空摄影协定》,何谓“摄影协定”,军事摄影叫不叫摄影?还有美国在中国自由航行权的《中美航空协定草案》,彻底开放市场的《中美通商航海友好条约》等等。
关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卖国协议,网上有专文谈论,笔者在此不再啰嗦。
总之,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后,中国彻底沦为美国的“附庸国”,基本没有什么自主权可言,因此在国际舞台上只能紧紧跟随美国。
按照美国计划,虽然中国成为五常之一,但尤其民国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卖国条约,将锁死中国发展可能,将中国彻底变成美国控制下的“经济文化政治殖民地”。
但幸运的是,当时教员高瞻远瞩,借助美苏争霸,欧洲爆发柏林危机的机会,迅速发起三大战役,快速解放了中国,让美国没有机会干涉。新中国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砸开了困在中国人身上的枷锁,由此奠定了新中国腾飞的基础。
最后,看到如今乌克兰的样子,中国人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新中国的建立,否则美国控制下的中国,必然会在北方与苏联或俄罗斯打出尸山血海,惨烈的战事成为西方茶余饭后的轻描淡写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