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报道
春深迟暮,夏日初长。5月5日,立夏。“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里,创作一个以立夏为主题的蛋雕作品,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文化体验。
陶蓉的蛋壳画作品。图据受访者
在成都锦里古街,“蛋壳画”流动摊位上,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蛋壳雕绘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陶蓉挥动着手中的电动刻刀,短短几分钟,精致的“立夏”二字映入眼帘。“立夏”背后,陶蓉弟弟陶新生刻写的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一蹴而就。立夏雕蛋,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夏日的欢迎,又展现了传统手艺的匠心独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陶蓉在创作。图据受访者
作为家族第三代蛋雕艺人,陶蓉、陶新生姐弟始终坚守这门“脆弱”的艺术,将巴蜀文化底蕴与二十四节气智慧融入薄薄的蛋壳,让传统手艺“破壳重生”。立夏前夕,陶蓉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分享她与蛋雕结缘30余年的故事。
民俗与手艺,相得益彰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节温度升高,作物开始茁壮成长,草木浓荫,万物并秀,希望满满。
《孝经纬》云:“谷雨后十五日,斗指巽,为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万物繁茂,植物蓬勃葳蕤,这是立夏带给大地的礼物,也是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象征。
陶蓉的作品。图据受访者
谈及蛋雕“立夏”的创作,陶蓉打开了话匣子:“立夏节气有‘秤人’‘斗蛋’‘吃蛋’等习俗,核心都是‘养夏’——古人认为夏天需补充蛋白质增强体质,蛋就成了载体。”她回忆童年时,每逢立夏母亲都会煮鸡蛋,放入彩色丝线编织的网袋挂在脖子上,“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鸡蛋是珍贵的营养品,吃了之后身体好,寓意着健康平安。”
小时候的陶蓉没想到,自己会与蛋雕结下一辈子的缘。也是这份缘,让她格外注重收集一切与蛋相关的民俗。“以前在南方游玩时,我亲眼看见过小孩子们‘斗蛋’的习俗。”所谓“立夏蛋,满街甩”,立夏当日,孩童们手持鸡蛋相撞,蛋壳不破者为“蛋王”,“蛋王”可以把别人的鸡蛋赢过来,一个人吃两个或更多。“还有一个地方,盖房子时主梁上要放个鹅蛋,起房盖时往下一压,蛋壳碎了蛋液往下滴,寓意着‘破壳重生’。”
陶蓉
除了艺术创作,陶蓉还将生活智慧融入蛋雕教学。“比如保存鸡蛋时我为什么要小头朝下、大头朝上,因为大头有气室,是空气进出的地方,就像鸡蛋的‘呼吸口’,这样放能够让鸡蛋内部保持新鲜,延长保鲜期。”她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常通过这类“接地气”的知识拉近孩子们与传统技艺的距离,“单纯教雕刻太枯燥,结合生活常识,他们学得更快,也记得更牢。”
除了“节气定制版”立夏作品,陶蓉的“蛋壳画”摊位上还摆放着创作的不少山水画蛋雕作品——翠色浓郁的高山流水、雍容华贵的牡丹、绿意盎然的竹子、悠闲自在的大熊猫……虽没有直接说“夏”,却处处彰显“夏”的盎然生机,记录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好乐章。
拍短视频但不直播
一刀出错就前功尽弃
“蛋壳画”摊位,是陶蓉与市场接轨的窗口。作为“西蜀第一街”,锦里每天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光顾。
当天的采访中,就有不少游客或拍照打卡或咨询购买她的蛋雕作品。“来这里的游客,想要带走四川记忆,我就把大熊猫、青城山、都江堰等元素雕刻进蛋壳里。”她指着一幅蛋壳山水画介绍,画面中大熊猫憨态可掬,毛发细节清晰可见,蛋壳的弧面反而让竹叶、山石更具立体感。
蛋雕作品
四川地域文化元素之外,陶蓉也创作了《十二生肖》《水浒传》《红楼梦》等系列作品,让“文化层次不同的游客,在蛋雕中找到共鸣点。”
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蛋雕看似微小,工序却极为复杂。其素材大到鸵鸟蛋,小到鹌鹑蛋,蛋的形状、大小、厚薄程度不同,手法和力道也会有所不同;雕刻手法包括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雕等十余种。一件作品需要经过选蛋、打孔、清液、构思、画样、刻轮廓等十几道工序,好的作品甚至要经过一年的时间钻研,才能全部完成。
游客近距离了解陶蓉的蛋雕作品
除了传统的蛋雕和蛋画,陶蓉还创新推出“蛋贴画”,借鉴漆器镶嵌工艺,把碎蛋壳打磨成薄片,再用胶水粘贴成图案。摊位上展出的《吉祥如意》蛋贴画中,鸡身由细小蛋壳碎片拼贴而成,鸡冠、鸡嘴、脖子、翅膀、爪子等颜色深浅变换错落有致,吸引不少游客拍照观看。
陶蓉的蛋壳贴画《吉祥如意》
如今,在陶蓉与弟弟陶新生共同守护着蛋雕这份手艺的同时,她的00后侄女也加入其中,还结合年轻人审美,将二次元动漫元素融入蛋雕,让传统技法与现代IP碰撞出别样火花。
陶蓉也会将自己的作品发送至短视频平台,以供更多人欣赏、了解蛋雕。但她很少选择直播,因为“蛋雕需要全身心投入,一刀出错就前功尽弃。”看到直播间观众不断刷评论,陶蓉会慌神,即使作品雕刻成功,但没融入情感,她也会觉得“作品毁了”。
陶蓉指导侄女创作。图据受访者
对于年轻的从艺者,陶蓉苦口婆心,希望他们能耐得住寂寞,历经沉淀,不要“学几天就想变现”。
面对AI技术的冲击,陶蓉显得很坦然:“AI确实很快就能构思一幅作品,但它们是模仿我们来绘制的,永远刻不出手艺人的情感。我们则是想到什么,马上起稿雕绘,这种速度和温度,是程序调不出来的。”
“槐柳成荫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古来江左多佳句,夏浅胜春最可人。”立夏时节,陶蓉以刻刀为笔,雕刻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看似周而复始,实则每一次“破壳”都是新的开始。这份对慢艺术的坚守,让巴蜀文化、非遗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
陶蓉蛋雕作品《立夏》。 海报设计 王思祺
部分图据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