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传统的观念里呀,亲戚之间聚个餐那可是维系感情的重要事儿呢。

一到逢年过节啊,长辈们就忙着张罗“走亲戚”“串门子”,大家都觉得只要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亲情就能变得更加深厚。

可现在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亲戚聚餐这事避之不及,既不想去亲戚家吃饭,也不希望亲戚来自己家。

这看似有点“冷漠”的背后呀,其实隐藏着四种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呢。

一、被亲情“伤过”后的防御心理

人啊,天生就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

要是亲情关系不但没给人带来温暖,反而带来伤害了,那人们就会本能地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

这种伤害可能是因为经济上的纠纷,比如在钱的问题上闹得不愉快;也可能是情感上的背叛,感觉被亲戚辜负了;又或许是长期被贬低、被拿来和别人比较,这都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创伤。

咱就说张女士吧,十年前她创业失败了,资金紧张的时候就向亲戚借了钱。

当时亲戚表现得很慷慨,好像特别愿意帮忙的样子,可谁知呢,转头就在家族群里说她是个“败家”的人。

等她好不容易把钱攒够了去还的时候,亲戚又很不客气地说“不用急着还,反正你家条件好”。

你想想,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她怎么可能不对亲戚聚餐充满抵触情绪呢?

她就说每次聚会的时候,那些亲戚都要拐弯抹角地打听她的收入,就生怕她过得比他们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创伤后的回避反应是很正常的现象。

创伤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总是有被利用、被贬低的感觉时,大脑就会形成一种“亲戚 = 危险”的反应模式,就像被蛇咬过之后,只要一看到类似蛇的东西就会害怕一样。

这种心理创伤就仿佛是被蛇咬后的应激反应,让人对亲戚聚餐从生理上就产生了厌恶感。

就像老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样的道理。

二、边界感过剩带来的“社交洁癖”

现在呀,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边界感在人际交往里可太重要了,就像一把衡量关系的标尺一样。

对于一些人来说,亲戚聚餐那种过于亲密的距离,还有就是亲戚毫无保留的分享,只会让他们觉得特别难受,就像被束缚住了似的。

给大家举个小王的例子啊,他是个90后的程序员。

有一次亲戚聚餐,简直把他搞崩溃了。

他的大姑上来就问他的工资,二姨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催他结婚,他的表弟呢,还特别无耻地要翻看他手机里的照片。

在小王看来呀,这哪是正常的聚餐啊,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审讯”,每个问题都是来试探他的底线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人际交往存在四种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大概是0 - 45厘米,这个距离是很亲密的人之间的距离,像情侣、家人之间很亲近的时候才会有的距离;个人距离是45 - 120厘米;社交距离是120 - 360厘米;公共距离在360厘米以上。

亲戚聚餐的时候呢,大家的相处往往就把本来陌生人之间应有的社交距离一下子压缩到亲密距离了,这种空间的入侵就会让人的防御机制被激活,从而产生焦虑的感觉。

还有数据能佐证这个事儿呢。

2023年的《中国青年社交行为报告》显示,85%的受访者都觉得“亲戚过度干涉私生活”是影响家庭关系的主要因素。

其中,“收入”“婚姻”“育儿”这些话题可是排在“最反感被亲戚讨论的问题”前三名的呢。

三、社交成本过高引发的“理性计算”

现在的人啊,普遍都面临着时间和精力不够用的情况。

当参加聚餐得到的社交回报比付出的成本低很多的时候,理性的人就会选择不参加。

咱们先来说说时间成本。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996的工作模式,周末休息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可太珍贵了。

一场亲戚聚餐,为了准备去参加,得提前打扫卫生吧,准备礼物吧,到了聚餐的时候还得应对那些寒暄,结束后回来还得处理那些聚会留下来的情绪,就像网友吐槽的那样:“去亲戚家吃饭两小时,后续要花两天时间恢复元气。”

这真的是太累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可以用“边际效益递减”来解释这种现象。

就是说啊,当亲戚聚餐的次数超过了某个界限之后,每次参加聚餐能带来的愉悦感就会越来越少,但是疲惫感却会成倍地增长。

当边际成本(也就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大于边际收益(也就是得到的精神满足)的时候,那退出聚餐就成了理性的选择了。

四、个人主义觉醒后的“价值冲突”

现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传统的家族观念也在逐渐瓦解。

当个人的价值观和集体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这种强调集体主义的聚餐仪式对某些人来说就成了负担。

你看啊,存在代际观念的碰撞。

那些老一辈的人觉得亲戚之间就得经常走动,所谓“亲戚越走越亲”。

但是年轻人呢,很多都比较推崇“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观点。

就像50后的李阿姨就很不解:“以前交通不方便,亲戚就是最大的依靠;现在交通这么方便了,怎么反而关系不亲近了呢?”

其实这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在互相博弈呢。

社会学家田毅鹏也指出,现在社会正在经历“原子化”的过程,个人从家族的网络中脱离出来,开始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小家庭。

当聚餐变成了一种“家族的义务”,而不是自己个人的需求的时候,拒绝聚餐就像是捍卫自己个人价值的一种宣言。

五、解决方法:从“对抗”走向“和解”

1. 划定边界,温和沟通

要明确地告诉亲戚自己的接受范围。

比如说“我只想聊聊最近的状况,不想涉及到隐私方面的问题”。

心理学家武志红建议,可以用一种不带攻击性的方式来拒绝,这样就能保护好自己的边界了。

就像可以说“我最近在忙着准备考试,可能没时间去参加聚餐了”。

2. 创新形式,减轻负担

可以把聚餐的形式变一变,从那种传统的家庭宴会改为主题聚会。

比如说组织一次户外的烧烤,大家都到户外享受美食和大自然,或者相约去餐厅点餐,这样既能减少家里打扫等方面的家务负担,又能让大家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根据数据表明,2023年的年轻人更喜欢“AA制聚餐”和“兴趣小组聚会”。

3. 重建价值,寻找共鸣

试着去寻找和亲戚之间的共同话题。

可以教长辈用短视频,和表哥讨论新上映的电影,陪侄子玩桌游之类的。

当亲人间的情感联系从单纯的血缘关系转变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的时候,聚餐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了。

不必为“不聚餐”而愧疚

《礼记》里有一句话:“礼者,人情之节也。”

真正的亲情呀,不是看你是不是在形式上频繁地互相往来,而是看精神上是不是能互相理解。

如果你觉得聚餐让你特别累,那也不用勉强自己去做一个“完美亲戚”;

如果你觉得独处比较自在,也不用因为别人觉得你“冷漠”而责备自己。

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个人价值越来越凸显了,爱自己,才是一辈子浪漫的开始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