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萧十一郎。一个专注思想成长、喜欢读书码字的90后工程师、高校法学老师、执业律师。欢迎关注~
这几天正值五一假期,有了更多的安静时间回乡和自己相处。
这两年,因为在学校上班,时间较为自由,现在也已经孤身一人,得以经常回乡下。不过其实平时回来,大部分时间也是被琐事缠身,有时还引得母亲吐槽,吃饭都不能好好吃。这一点,我要反省,浪费太多时间在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中,也是在消耗自己的能量。
所以,这个五一假期,我屏蔽了其他工作,享受一些安静的时光。白天一般在家读书写作,傍晚陪母亲去散步,偶尔出去拍几张照片,希望捕捉一些故乡的痕迹,留住变化。
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新修的柏油马路。印象中,村里上一次泥水路改为水泥路还是在2010年前后,那会正在上高中,坑坑洼洼的泥水路,也是走了一遍又一遍。记得应该是新修水泥路的国庆假期,我错过了时间,搭了最晚回水江的那趟班车,到小镇天台时已经晚上七点。实在舍不得花钱打摩托车,于是我手持木棍,一路伴着皎皎月色与此起彼伏的犬吠之声,走了十几里泥水和水泥并存的路。
一轮皓月当空,少年背包独行,我回到家时已经满身是汗,着实惊吓到了母亲。现在,晚上驾车行驶在乡下的柏油路,感觉很丝滑也很安然,不同的是,一路上,人少了,灯也少了,连犬吠之声也渐稀。
原来,新修的马路,连接的是已经不在热闹的家乡,回乡的路虽更好走,但回来的人,却越来越少,大都也已不再年轻。
关于这一点,年过四十的堂哥更有体会。他现在时常回来老家,作为七零后,他们这一代人对农村生活记忆犹存,集体、公社、挣工分等,这些已经走入历史的名词,曾经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他们的下一代,零零后的子侄们,基本上不愿意回来农村,因为这里几乎没有他们的任何记忆,他们自己的根已经和农村渐行渐远。
回来的人不多,但农村的新房子仍在建设,与此同时,老房子也在不断拆除。年前的时候,祖父手里留下的老宅,被村里自行认定为危房,遭到强行拆除。存在了一个甲子的房屋,凝聚了三四代人的生命记忆的建筑物,在物理上被抹去,同时也抹去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所谓一户一宅之规定,最近几年在乡下得到广泛宣传。于是乎,拆旧建新的浪潮开始出现,旧瓦房、旧平房被迅速无情的推倒,犹如现在处理老人的身后事一般,流程转换也快得很。取而代之的是洋房造型,别墅款式等等,创意之新,一家更比一家强。
农村物质建设越来越新潮,但农村的风俗与礼仪,越发淡忘。农村人口,越来也少,也越来越老,宛如一口日渐干涸的水井。
在新时代的口号里,我们对过去弃如敝履。
在新时代里呼声里,原来故乡已经所剩无几。
最后,我想起了熊培云老师在随笔敬畏故乡中的感慨:
我们有怎样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过往文明的态度。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村庄,如果它的过去总被连根拔掉,那么它也会丢掉它的未来。
深以为然。
写在最后的话
如果自由与正义还值得热爱,如果民主与平等还值得追求,如果社会的文明与公民的尊严还值得赞颂,那么法治精神就应该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90后工程师、高校老师、执业律师的思想自留地
自由思考,理性服从
感谢关注,共同成长!